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湘江上游岩溶流域解决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问题成果显著

来源:地调局岩溶所 作者:苏春田 发布时间:2017-01-09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问题放方面成果显著。

一是查明了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受控因素。调查地下河10条,岩溶大泉22个,岩溶地下水分布受区域性断裂、区域性向斜以及地层岩性的控制,区域性断裂主要有北西向、北东向区域型大断裂与南北向区域性大断裂,向斜为袁家向斜与砂石向斜,地下水多发育于泥盆系及石炭系地层,岩性以中厚层灰岩、白云岩为主。

二是总结分析了工作区岩溶地下河分布规律。区内地下河发育受岩组结构、地貌、地质构造等影响,岩组结构对地下河发育的影响体现在岩性、岩层厚度和组合关系等方面,在地层呈狭长条带状分布区域,地下河的发育受到两侧相对隔水层的限制,多呈单一管道,且长度中等;构造对区内地下河的影响主要受断裂及褶皱构造影响,地下河管道沿断层走向发育,管道单一,长度受控于断层,有长有短;河谷两侧岀露多条地下河,这类地下河由于受地貌影响,多垂直地层发育,地下河长度短且多呈单一管道状,部分地下河由于受到上部隔水层的阻隔,多形成高位地下河。

三是阐述了岩溶丘陵区地下水系统模式及特征。依据含水岩组、排泄方式、主径流方向进行分类,将岩溶水系统概化为两种主要类型:集中排泄型、分散排泄型。地下水流集中排泄型系统主要受河流侵蚀基准面、断裂构造和岩溶管道控制;地下水分散排泄型系统主要受褶皱构造和河谷地貌控制。

四是总结了岩溶丘陵区勘探找水打井模式。对勘探找水打井模式进行了总结,依据工作区水文地质特点,成井模式-上覆红层阻水模式;失败案例-区域大断裂带充填阻水模式等。

五是查明了工作区内环境地质问题,总结了地下水污染类型。区内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滑坡和地下水污染为主,地下水污染主要影响因素为洗矿废液、养猪场粪便、机械零件加工废物等,石漠化呈总体改善,仅局部略有石漠化。

六是对宜章县煤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评价。选取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资源损毁、矿山开发利用等12个指标,采取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技术方法对宜章县煤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评价分区,分为恢复治理区、监测预警区、认为控制区、自然恢复区,为矿山环境的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