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水润柴达木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讨会侧记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高慧丽 发布时间:2016-12-13

 

乌兰盆地盐湖平原发现淡水

 

项目组织专家在打井现场实地考察

 

格尔木大型抽水试验

 

神奇柴达木,祖国聚宝盆。如今,在这里开发建设的循环经济试验区更引世人瞩目。

为保障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用水需求,11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联合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在西宁召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讨会,进一步加大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对柴达木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支撑服务作用。

1.发挥专业优势为柴达木寻找地下水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共和国第一支勘探队的驼铃声惊醒沉睡的高原大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及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进入人们的视野。经过50多年的勘探开采、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逐渐形成以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炭开采等基础工业。但柴达木地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突出,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

在柴达木,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是唯一的现实选择。

2005年10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立,成为国内面积最大、有丰富资源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也是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试验区建设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了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大循环经济工业园及其与之配套的资源开发与加工基地,打造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清洁利用、金属冶金、新型材料等多产业横向扩展,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的循环型工业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绘就,但没有充足的水源保障成为柴达木发展的软肋。柴达木盆地地处内陆,干旱少雨,特殊的自然条件导致区内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且与柴达木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工农业产业园区分布很不匹配,导致规划建设的许多工业园区和资源开发加工基地缺少可靠稳定的水源保障。据规划预测,试验区近期水资源需求为每年11.47亿立方米,中期(2020年)为12.13亿立方米,远期(2030年)为16.09亿立方米。

缺水,成为了严重制约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建设的瓶颈,“以水定产,以水定规模”成为试验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中国地质调查局敏锐把握这一需求,在2010年启动实施《柴达木盆地重点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旨在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在重点地区开展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圈定具有供水前景的富水地段,评价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为各级政府重大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瞄准需求部署调查研究和技术攻关

研讨会上,《柴达木盆地重点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水环处副处长党学亚详细介绍了项目实施6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党学亚介绍,项目实施之初,试验区建设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试验区及其经济园区和产业基地到底有多少水资源,地下水有多少,在哪里,如何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二是格尔木、德令哈危及城市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下水位上升灾害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防治。三是大面积盐碱区有没有适宜农牧民群安全饮水以及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用水的可靠水源。

瞄准这些需求,围绕试验区规划布局,项目在区内划分出那陵郭勒河、格尔木河、柴达木河、乌兰盆地等9个片区实施1∶5万水文地质调查。同时开展柴达木盆地地表水资源计算与评价、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地下水循环机理和更新能力、地下水与植被生态关系、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配置、水文地质抽水试验资料二次开发利用等7个专题研究,开展干旱内陆盆地1∶5万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柴达木盆地1∶5万水文地质调查成果表达形式及数据库建设等3项综合研究,同步开展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动态监测。

项目实施6年来,地调局西安中心组织青海三大水工环专业队伍和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共14家单位,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等国的水文地质学家共9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开展调查研究和技术攻关。截至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投入1.23亿元,带动青海省、州、市(县)政府跟进投入约1亿元,开展了水源地勘查、地下水位上升灾害勘查和区域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形成了中央公益性调查先行、地方公益性和商业性投入跟进、快速转化成果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地质工作新模式。

3.摸清柴达木水资源家底

在部省共同努力下,项目基本实现了对盆地重点地区的全覆盖,共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1.2万平方千米,基本摸清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家底。

调查发现,在柴达木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具有各自的优势。进入柴达木盆地内部平原区的较大河流有79条,地表水资源总量为每年49.71亿立方米,进入平原区的河水平均约有70%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的补给资源总量为每年42.44亿立方米,85%以上来自河水补给,与地表水的重复量为每年35.85亿立方米。

“由此可见,柴达木盆地的地下水与地表水转换频繁,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在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具有调蓄能力强、不受冰冻影响的特点,尤其在冰冻季节,地表水利用困难时,地下水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供水水源。”党学亚在汇报时指出。

通过调查,项目组在盆地内圈定了7处特大型、5处大型、13处中型和3处小型地下水富集区,可采资源总量达每年13.2亿立方米。其中,7处特大型地下水富水区均具有建设巨型供水基地的潜能,可为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3个循环经济园区,以及都兰—诺木洪特色农业、花土沟—茫崖油气与盐化工等两个资源开发基地提供水资源保障。5处大型地下淡水富水区,可采资源量在每天5万~9万立方米,可为格尔木、大柴旦等两个循环经济园区,以及都兰—诺木特色农业开发基地提供集中供水水源。

“可以说,通过这次调查,区内规划建设的四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及其配套的资源开发与加工基地,基本都有规模不同的地下水富集区和数量不等的地下水资源可供集中开发利用。”党学亚的一番话,让在座的青海省、海西州等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之振奋。

项目还获得了大量水文地质数据,为试验区开发利用地下水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最新的基础水文地质资料;初步建立了覆盖盆地主要流域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项目实施的79眼探采结合井,提供了能够满足40万人口安全饮水的供水水源,及时支撑了城乡安全饮水和四省连片藏区国家精准扶贫工程。目前,格尔木沼泽盐碱区、德令哈和都兰县农牧区等地的8000余名农牧民和1万余头牛羊的饮水难题已得以解决。

4.评价地下水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的开采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开采地下水,更要科学和谨慎。

项目组专门开展了地下水开采对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现柴达木依赖地下水生长的天然植被,主要分布于戈壁砾石带前缘—细土平原以及淡水湖和咸水湖滨地区。在这一地区,开采地下水,显现出地下水开采的环境正负效应并存。在格尔木第二水源地扩采进行的大型抽水试验,发现在格尔木洪积扇每天开采15.2万立方米地下水的基础上,增采13万立方米,水源地下水降落漏斗半径稳定在1000米左右,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近年来在格尔木、德令哈、乌兰三大循环经济园区普遍发生的地下水水位上升,造成了格尔木市城市内涝和德令哈市尕海镇和柯鲁柯镇部分村庄被淹的严重灾害,成为了百姓和政府急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也引起柴达木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的特别关注。项目组通过调查,发现格尔木市区地下水位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上游河流来水持续较丰,建议在扇区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和束水归流河道,联合抑制地下水上升;德令哈地下水位上升,是由于过度灌溉以及农灌渠道设施“跑、冒、滴、漏”,叠加连续较丰的河水补给所致,建议加强节水措施,提高灌溉效率,适度扩大地下水开采。

“在这些地区合理布局地下水开采,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而且降低了地下水位,扩大可用耕地面积,可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党学亚解释道。值得一提的是,柴达木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拉动海西州及格尔木市政府实施了地下水位上升灾害治理勘查,提升了当地人居地质环境安全保障。

通过勘查实践和科技攻关,项目组聚焦干旱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资源评价与生态约束等关键问题,以格尔木、德令哈等水资源需求和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格尔木河、巴音河等内陆盆地河流为典型加强科学研究,建立了基于生态约束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参数体系,并联合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等国内外先进的水文地质科学研究团队和试验测试技术力量,推动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技术方法创新,为西北干旱盆地类似地区地下水勘查评价研究提供了示范。

5.搭建成果服务与需求对接平台

研讨会上,柴达木盆地1∶5万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尤其受到青海省各相关单位的关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志勇表示,就青海省而言,水工环地质工作比以往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两项主要任务就是水资源保障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这两项工作就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会议不仅推介了地质调查成果,还搭建起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与青海省政府部门对接的交流平台。会议特邀青海省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青海省“十三五”水工环工作需求及调查工作部署。

地调局西安中心主任李文渊表示,西安地调中心以支撑服务国家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先后实施了西北地区大型盆地地下水勘查,鄂尔多斯地下水勘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等重大地调科研项目,培养了一支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水文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团队。柴达木盆地是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承担着支撑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三江源、支援西藏建设以及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示范之路的重任,是西安地调中心坚定支撑和努力服务的重要目标。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郝爱兵指出,柴达木盆地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继鄂尔多斯地下水勘查项目之后实施又一个地下水整装勘查项目,也是目前水工环领域投入最多的一个项目,希望项目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更加细化,地下水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更加全面,可采用图集等更多形式服务政府和社会,进而提升项目成果的服务水平。

“下一步,柴达木盆地需要持续加大地下水勘查的力度,拓展地下水勘查和服务的领域,开展地下水与卤水成矿机制研究,不断完善柴达木各大流域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特别是水资源主要开发利用区的地下水动态监测;为了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有必要开展山前第四系地下水库调蓄能力探测及蓄水资源的地质控制技术研究、盆地深部水文地质结构探测及深部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重要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研究;争取将格尔木河打造成我国内陆干旱盆地地下水科学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示范基地。”党学亚结合现在的工作成果和基础,给出了柴达木盆地未来水文地质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