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365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70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不久前,中国地质调查局“2023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公布,其中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负责的“胶西北地区发现特大型金矿”成果榜上有名。据报告内容披露:“在胶东深部发现隐伏矿体,招远滕家金矿推断金资源量超过50吨,达到特大型规模;胶莱盆地东北缘前垂柳矿区推断金资源量27.5吨,达到大型规模。”这是自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胶西北地区金矿找矿又一重要发现。

    巩固金矿资源基地建设

    初春的“世界黄金之都”山东招远玲珑镇一片沃野,连绵起伏的山丘之间,几架身披绿色外衣的钻塔巍峨挺拔,在层峦叠嶂之间略显孤独。机台之上钻机轰鸣,一队着“红色”工装的钻探人员,正看着钻杆一点点地钻向地球深部探进。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地质找矿团队在这里开展胶西北地区金矿资源勘查项目。

    对于这片“金色”大地,该中心团队并不陌生。近年来烟台中心高擎为国寻金的信念大旗,聚焦“家门口”的金矿资源,着眼地球深部,采用全新找矿技术,坚持创新引领、“攻深找盲”,围绕招远市滕家矿区和牟平区前垂柳矿区,扎实开展岩金勘查工作。

    胶东地区被誉为全球第三大金矿区。据最新勘查数据显示,目前金矿勘查资源量近5800吨,约占全国三分之一。为了能让金色花朵盛开得更加艳丽,烟台中心成立了由段留安博士为首的矿产创新团队。

    在此次找矿工作中,该团队创新提出胶莱盆地东北缘“东西向构造”控矿模式和“三层结构”找矿模式;精细解剖招平断裂带北段构造活动及控矿特征,突破前人招平带滕家段为无矿段传统观点,提出滕家西南段及其以东地区深部具有巨大找矿潜力新认识,两个金矿的新发现,为区域金矿勘查提供了新思路和案例,提高了隐伏矿勘查水平,圈定金找矿靶区4处,提交6处勘查区块建议,成功引领了烟台市财政380万元和中国黄金鑫泰公司2000余万元的商业勘查,进一步巩固了胶西北一带金矿资源基地。

    另辟蹊径,寻找新突破

    项目成果的取得不是偶然,其中有着诸多的必然因素。对于新的找矿突破,项目负责人段留安一语中的,他表示:“成功没有偶然,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的,我们要善于站在前人肩膀上,发掘制约找矿的关键科学问题。”

    如他所言,早在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地质勘查部门就开始了胶东地区金矿勘查工作,现如今超过百吨的三山岛、新城、台上、焦家金矿等驰名中外的金矿床均是那时的勘查成果。此次发布的成果中,招远滕家矿区和牟平前垂柳矿区分别位于胶西北、胶莱盆地东北缘成矿带,目前在胶莱盆地东北缘已发现辽上、蓬家夼、西涝口等大-特大型金矿床,累计探明金资源量达200吨。位于胶西北招平成矿带上的滕家矿区已探明东风、水旺庄、台上等多个超大型金矿。如何能够在这片区域发现更多的资源,进一步巩固胶东金矿资源基地建设是项目团队此次工作的初衷。

    经过前期工作,他们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支找矿队伍在此先后开展了大量地质物化探工作,圈定了物化探异常靶区和部分蚀变带,然而始终没有见金矿(化)体。项目团队陷入了深思当中,“如果继续沿用前人的思维,不开创性地提出新的找矿思路,就可能还会步前人的后尘。”段留安回忆起那段历史说。

    但他凭借多年的找矿经验和理论认为,前垂柳矿区位于辽上和西涝口金矿之间,成矿条件好,应该有较大找矿潜力。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他与项目组成员一连数月,埋头沉浸在以往大量历史资料中,一张一张查看原始编录,终于查清辽上深部金矿和西涝口金矿为什么不对应,与西井口金矿体为什么不对应等问题,果断提出“抓大放小”思路,即辽上(深部矿体)、西涝口、西井口等金矿体应该都是受同一“东西走向向南缓倾”的构造带控制,属于构造蚀变岩金矿的理念。

    随后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项及地调项目,项目团队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科研单位,开展了广域电磁、CSAMT、重力、岩石地球化学剖面、典型钻孔岩心的三维蚀变编录及采样等工作,建立找矿预测工作模型,多措并举优化了适合本区金矿评价的方法组合。

    该团队在烟台中心党委的支持下,在前垂柳矿区果断打破常规,施工了多个中深孔全部见矿,预期见到了隐伏的厚大破碎带和多层金矿体,为后来取得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人才在项目中获得成长

    俗语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项目团队负责人,段留安具有丰富的野外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研究生期间他先后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池州矿集区抛刀岭矿区、建立了斑岩型成矿体系,探获池州抛刀岭大型金矿床;在铜陵矿集区发现首个蚀变岩型金矿床,探获杨冲里金矿达中型规模;在内蒙古狼山成矿带东段乌拉特中旗提出在渣尔泰群中寻找晶质石墨矿,探获大红山超大型晶质石墨矿。他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科研和生产项目20余项。

    此次项目中,他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在工作中,一方面树立“为国找大矿的远大理想”,时常向团队成员提及一个优秀的地质找矿工作者要摒弃把找矿当做谋生工具的念头,要全心全意、千方百计为国家找大矿、找富矿;另一方面在工作中培养队员们的找矿兴趣,开展科普趣味活动和知识讲座,不断发掘队员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榜样的力量感染下,技术人员团结一致干劲十足,对实现找到大矿报效国家充满了信心,同时也为实现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项目培养人才,人才反哺浇筑新成果。团队通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人才与项目互促进良好机制。在这次找矿成果中,除了他本人撰写提出的“辽上(深部矿体)、西涝口、西井口等金矿体应该是受‘东西走向向南缓倾’同一构造带控制”这一理论获得在国家重要期刊刊登之外,同时培养项目负责人4人,培养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4人,其他业务骨干50余人。段留安本人2020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金罗盘奖,2023年被评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人才工程(地质找矿方向)科技领军人才。

    除了人才得以锻炼之外,一批科研成果也在这个项目中呼之而出。项目团队创新提出适合胶西北深部找矿的“CSAMT+广域电磁+重力+构造地球化学+钻探验证”绿色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实践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对该区深部隐伏矿床勘查具有重要推广价值。近三年,团队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10项,形成了4支矿产地质调查、绿色勘查和资源评价相结合的综合勘查业务团队,为今后地质找矿业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回望转型之路,无不镌刻着成长、蜕变、化蝶的印记,无不闪耀着变革图强、拼搏进取的追梦精神。下一步,项目团队将不断总结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在胶东地区重点成矿带,开展以金为主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支撑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安全;在胶莱盆地周边、江南古陆和长江中下游等成矿带、近浅海重点地区,开展金多金属、锆铪、稀土等“三稀”金属、晶质石墨等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继续吹响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冲锋号!

    胶西北特大型金矿发现记

    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研发的“一种非接触式表面变形定量监测预警方法及监测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2311581961.1)。

    据了解,探矿工艺所仪器研发团队长期开展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创新非接触监测技术,研究成果取得显著成效。该发明专利公布了一种非接触式表面变形定量监测预警方法及监测系统,核心技术是通过滑轨、数字高清摄像头,组建双目视觉系统,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实现从人工视频监控到计算机视觉测量的技术提升。

    该发明专利有效提升了监测技术的智能化水平,降低了人工工作强度,解决了接触式测量设备“以点代面”的测量缺陷,实现被监测边坡的表面变形的高精度定量监测。

    发明专利证书 
    探矿工艺所“一种非接触式表面变形定量监测预警方法...

    5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管理第一党支部、矿产室党支部、东南亚南亚中心党支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联学联建主题党日活动,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以及主任助理参加活动并作重点发言,党委办公室负责同志列席会议。会议以“学习+恳谈座谈”的方式让党纪学习充满了“真味”和“新味”。

    会议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并以PPT展示的方式领学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各位党员同志在平等和互相信任的氛围中进行了恳谈式交流,结合自己的学习感悟、工作困难、认识困惑进行了“真味”沟通,研讨了如何在思想和现实的淬炼和磨砺中筑牢信仰之基。

    会议通过分享中心主任助理自身学习的心路历程和在基层挂职锻炼的所见所闻所思,阐释对“坚守”理解以及对党员同志应该有的政治追求和精神追求的认识,透过生活哲理、历史故事的启迪,从遵守党纪国法到从严监督管理,让党纪学习有了“新味”。

    会议阐释了党纪学习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强调了中层干部和支部委员的在事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回答了如何将党纪学习教育融入地质调查事业始终,在学中干、干中学的问题;进一步阐释“纪律规矩”和“自由发展”,“业务”和“管理”,“支部”与“党员”,“自我”与“他我”几组关系,强调了理解、沟通、换位思考、调查研究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要求全体党员做到“做大事有小节”,自觉学纪、知纪、明纪、守纪。

    这种管理党支部和业务党支部联学联建、学习+恳谈式的交流让学习接地气入人心,让党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自觉感悟。同志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人人是教员、人人是学生,变学习为分享,变输入为输出,扩展灵魂的课堂,也是一次引起思想共鸣、凝聚发展动力,引导党员同志增强纪律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的课堂。

    管理一支部、矿产室党支部、东南亚南亚中心党支部全体党员集体学习讨论

    管理一支部、矿产室党支部、东南亚南亚中心党支部共同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学习+恳谈座谈”让党纪学习充满“真味”和“新味”...

    2023年,以“新时代 美自然 好生活”为主题的首届“自然资源文化创意大赛”在北京举行,吸引了全国205家自然资源系统单位、313所国内外高校、104家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众多个人踊跃参与,共3848件作品同场竞技。在这场高手如云、佳作纷呈的竞赛中,地质力学研究所作品“想动又不敢动的奶酪——北极油气资源”荣获视觉类作品银奖。

    视频短片采用手绘动画和实景视频拍摄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壮美的北极风光,介绍了北极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演化特征、油气资源分布规律等科学知识,探讨人类应如何科学利用和开发北极资源这一敏感话题,唤醒人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地质力学研究所在首届“自然资源文化创意大赛”中摘...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修养,切实锤炼党性,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集中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赴一二·九运动纪念地参观,学习“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精神,缅怀革命先烈,把正在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进走深走实。

    一二·九运动,又称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运动,旨在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的新高潮。为缅怀历史,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募捐,于1985年在北京植物园内建造了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一二·九运动纪念亭由3座三角形组成一个立体的“众”字,寓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和人民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

    此次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丰富了党员的组织生活,让广大党员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深入的洗礼和升华。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许党报国的伟大革命精神,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把遵规守纪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在一言一行上,切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铭记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和神圣使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为地学文献资源服务保障事业发展和推进2024年各项重点工作圆满完成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心领导与党员干部一同参加党日活动

    在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前合影留念

    中心领导参观图片展

    党员干部参观学习

     
    地学文献中心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深入推进党纪学习教育...

    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统一部署和部、局党组的工作安排,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党委结合实际,于4月25日至26日举办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读书班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全体党员干部逐章逐条自学《条例》,紧扣“六项纪律”,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交流研讨,切实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大家纷纷表示,读书班让自己静下心来学习、沉下心来思考、潜下心来感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

    4月26日,会议以深入解读《条例》为主题,为职能部门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了一次专题辅导,从《条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条例》的主要内容、贯彻落实《条例》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提出要“明确一个定位、学出两个目标、解决‘三不’问题、做到‘四纪’、提升‘五力’、掌握‘六律’”。本次辅导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全面阐释了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党员干部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为党员干部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条例》的主旨要义和规定要求提供了全面指导。

    读书班是推动党纪学习教育深入开展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条例》入脑入心的重要举措。地质所党委将牢牢把握目标要求,扎实落实党纪学习教育各项工作安排,将党纪学习教育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体系落实落地、推进年度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党纪学习教育每项措施都成为促进地调科研工作的有效举措,确保地质所党纪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学条例 强思想 明纪律 促担当---地质所举办党纪学习...

    在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在荆棘遍布的深山老林,矗立着一座座孤独寂寞的钻塔,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简称“长沙中心”)钻探人用沾满泥浆的臂膀,抱起一根根沉甸甸的钻杆,将钻取的岩心小心翼翼地放入岩心箱。这些日常工作的缩影,彰显着他们对平凡岗位的执着和坚守。他们与大山为伍、与密林为伴,爬冰卧雪、翻山越岭,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三尺机台是他们踏梦出征、书写忠诚的舞台。他们用青春探寻地层的繁华,用岁月镌刻资源的画轴。

    这支钻探团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与原黄金部队偕行,是金矿勘查获取地下实物资料的重要力量。团队在原部队时期主要从事小口径矿产地质岩心钻探施工任务,四十余年来,累计进尺10万余米,用实际行动践行“地质报国”的赤诚初心;2018年转制改革后,他们由传统地质找矿拓展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调查。为适应业务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他们胸怀“国之大者”,锚定“为国找大矿、找好矿”目标,按照“进军中深部、拓展多领域”总体思路,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积极组建水文、地热、深部油气等钻探队伍,以培训实操为抓手,以项目实施为平台,钻探综合技术水平和支撑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谋发展

    团队组建之初,钻探骨干流失严重,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力量薄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之任务转型拓展,需要熟悉新装备,提升新能力。团队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遇到重大事项和急难险重任务,就会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群策群力、集智攻关,全力攻克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难关。为解决人员思想不稳定的问题,党支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疏通思想“症结”,化压力为动力,并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及时解难帮困,让团队干工作没有后顾之忧。为加快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发挥党员领头雁作用,组建以专业技术干部、机长为主体的授课交流团队,加大钻探基础理论与实操训练频度,并积极开展“师带徒”“结对子”帮扶,浓厚团队学习氛围,团队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一大批钻探班员顺利成长为钻探机长和班长。为加强先进典型引领,党支部努力培塑“学习强能、担当作为、求实创新、敬业奉献”的团队文化,将榜样力量转化为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团队所在党支部被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评为“四强”党支部,1人被中心评为“最具学习力”先锋人物。

    攻坚克难  转型拓展求突破

    2021年,团队首次承担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找水打井任务。面对全新业务领域,他们毫无头绪、压力巨大,团队负责人鼓励大家说:“革命老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瓶颈’,作为地质勘探的‘国家队’‘中央军’,我们责无旁贷。只要我们发挥好自身专业优势,宁都的老百姓用水难题将迎刃而解。”团队开始翻阅大量调查报告和文献,总结研究先进施工工艺方法,以找红层区地层隐伏破碎构造和不同地层接触构造形成导水、储水含水层为靶向,因地制宜采用空气潜孔锤快速钻进工艺及复杂破碎地层跟管钻进技术,在旱垴、南必蔬菜基地实施水文水井5口,孔孔出水,总出水量近1600吨/天,解决了当地1650亩蔬菜灌溉用水和1200余名村民饮用水需求,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支撑赣州市宁都县革命老区乡村振兴。5口水井移交当地政府的竣工仪式上,长沙中心向南必村党支部书记询问出水、用水情况,书记激动地说道:“感谢长沙中心酷暑天气给咱老区人民找水,甘甜的井水,喝在嘴里,甜在心里。这是促进我村产业发展的‘经济之水’,也是带领村民奔小康的‘致富之水’”。

    在水文水井成功实施的基础上,钻探团队成员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以浙南诸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项目为依托,建立了一套从钻探成井、测井、洗井、抽水试验、水样采集、保护装置安装、井口高程点建设到自动化监测系统安装及调试完整的地下水监测井监测体系,先后在浙南地区实施地下水监测井28口,有效保障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实施,为浙南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监测地下水污染、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以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3年,长沙中心承担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地热钻探项目,工作区地层为胶结性差、水敏性强的红砂层。针对其红砂层易引发孔底压力剧增、钻具磨损严重等问题,钻探团队不断加强地层研究,创新工作方法,采用钻井液离心固控技术、空气潜孔锤钻进扩孔和胶塞固井技术,有效减少废浆排放,降低环境影响,提高钻进效率和固井质量。项目历时65天顺利竣工,终孔孔深1500.8米,实现地热钻井施工新领域零的突破。

    攀过一山,再登一峰。鄂鹤页3井,是该中心组建深部油气钻井队伍实施的第一口页岩气参数井,设计井深2300米,旨在初步查明鄂西鹤峰地区二叠系页岩气储层发育情况,助力鄂西地区页岩气开发。受领任务之初,面对全新的业务领域以及更加突出的安全风险隐患,团队发扬湖湘子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立即组建以钻探业务骨干、机长为主的技术攻关小组,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因地制宜优化完善钻井施工设计。项目启动后,团队建立起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机制,落实工程进度“一日一报、一周一会”制度,做好保障工作,全面提升钻探施工效率。面对井内漏失、坍塌掉块、易跑斜等复杂情况,项目技术骨干反复研究地质资料,集中研讨,制定科学对策。团队众志成城、团结协作,历时65天,成功钻至目的层二叠系栖霞组并成功点火,终孔深度2326米,标志着该中心在深部油气钻井领域初步形成战斗力和生产力,实现了从传统矿产地质钻探向水文地质钻探、工程地质钻探、地热钻探、大口径深部油气钻井等领域拓展转型。

    开拓创新  接续奋斗谱新篇

    创新是推动地质调查现代化的“驱动力”。团队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引擎”作用,加强地质科技自主创新,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赋能业务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团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批专利10余项(发明专利2项),为钻探施工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主战场”上,团队将始终保持着“冲锋”姿态,踔厉奋发、笃定前行,立足深部钻探重大需求,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三步走”“三级跳”战略目标,不断巩固拓展转型发展成果,建实建强深部钻探“国家队”,打造支撑地质找矿亮点名片,用青春热血致敬伟大的新时代,用一串串沉甸甸的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献礼!

     
     
     
    三尺机台铸忠诚 提质强能谱新篇

    为高标准落实部局“保密宣传教育月”活动相关要求,确保教育效果深入人心,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围绕“贯彻落实保密法,你我都是护密人”主题,结合地勘单位业务特点,坚持多维推动,多点发力,营造了“学习保密法规、强化保密意识、提高保密技能”的浓厚氛围。

    一、集中宣教,强化保密意识

    4月12日,乌鲁木齐中心邀请专家教授,以“测绘地理信息保密管理”为题集中进行了授课辅导。授课围绕“新时代做好保密管理的重要性、涉密地质资料管理规定、典型案例剖析、如何做好测绘成果保密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强化了干部职工“知密保密”能力。中心集中组织观看了《坚定理想信念,严守国家秘密》《紧绷“保密弦”》保密警示案例专题片,以例示警、以案促改,提升干部职工保密法纪意识。

    二、多维融合,浓厚保密氛围

    乌鲁木齐中心坚持线下载体和线上媒介相结合,积极构建“大宣教”格局。安全和保密室通过展板橱窗、标语横幅、广播宣讲、大屏轮播“保密公益宣教片”等方式,积极营造浓厚氛围;精心制作了600余份保密行为“十不准”、保密工作“七个提醒”、微信保密顺口溜等提示卡,向全体干部职工发放,并提醒随身携带;结合年轻干部职工特点规律,用好“指尖课堂”,坚持“一周一专题,一日一常识”模式,推送保密教育短片、动漫作品、电子简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教作品,让职工目之所及,触之所感皆有保密文化熏陶。

    三、多点发力,掀起保密热潮

    4月23日,乌鲁木齐中心利用“问卷星”APP开展了网络保密知识考核。考核区分涉密人员、普通职工两个层次,考核完毕公示了答题成绩。此次考核检验了干部职工学习效果,摸清了人员保密知识底数。野外项目组人员利用中心保密委员会办公室编印下发的《乌鲁木齐中心地质调查保密管理工作手册》《新保密法学习读本》《泄密警示案例》系列资料开展个人自学,规范保密行为,强化保密意识。

    系列保密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干部职工对做好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认识,为日后工作中强化保密意识、遵守保密法规、确保党和国家秘密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乌鲁木齐中心多点发力推动“保密宣传教育月”活动走...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昆明中心”)组织开展以“青春逢盛世  奋斗正当时”为主题的“三个一”系列活动,凝聚青春力量,激励青年挺膺担当。

    拍摄一个青春专题宣传片。活动期间,由昆明中心团委牵头,各部门、项目组配合,工作小组深入一线采风,围绕业务采集团员青年工作影像,展现积极乐观、拼搏奉献的青春形象,制作“青春逢盛世 奋斗正当时”专题宣传片,记录真实一线工作场景,以青春正能量,激励广大团员青年珍惜青春年华,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用青春书写不平凡的地质人生。

    组织一次青春跑。4月29日,昆明中心举办第二届“正青春·向未来”青春跑活动。随着一声发令枪响,伴随着青春音乐旋律,在团旗引领下,30多名团员青年完成5.4公里长跑,以奔跑的方式砥砺奋进之志,以饱满的状态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以昂扬的斗志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开展一次主题团日活动。各部门、野外项目组结合驻地红色资源,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一次志愿活动”“一次团日”“一次团课”等活动。自然资源监测项目组举办“流动微型科技馆”科普进校园志愿服务,以自然科学领域科普工作赋能新时代青少年成长。全国国土变更调查项目组参观扎西会议会址,通过实景课堂引导团员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工程勘查室组织开展“青春奉献 岗位建功”活动,通过业务比拼、任务攻坚,激励团员青年在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中勇挑重担。

    此次“五四”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团员青年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励了广大团员青年传承五四精神、把青春理想融入到昆明中心高质量发展中去,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传承五四精神 砥砺青春之志

    4月26日,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吴伟教授到地质力学研究所开展了学术访问与交流。

    访问交流期间,吴伟教授作了题为“滑坡和泥石流模拟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展示了地质力学现象分析、实验分析、数值解释与理论公式推导的完整研究路线,分析了有限单元法、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离散单元法及混合方法等数值计算手段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总结了滑坡和泥石流大变形数值模拟研究循序渐进进步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吴伟教授就团队提出的一种可以统一描述颗粒材料固态和流态以及相变过程的本构模型展开了重点讲解,分别从理论推导、数值实现及试验验证等角度分享了该模型在滑坡和泥石流模拟中的前沿进展与潜在问题。

    吴伟教授的报告内容与岩土、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学科领域前沿关联紧密,激发了与会科研人员、学者的强烈兴趣和热烈讨论。在后续的提问与开发性讨论环节,吴伟教授与现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就高速远程碎屑流的运动过程模拟、滑坡内部剪切面的形成和发育、滑动面厚度确定、黄土滑坡稳定性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报告结束后,吴伟教授及团队先后参观了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的多个岩土力学实验单元,了解了岩土力学测试分析研究的重点。在ICL-2 高速环剪实验室,吴伟教授详细询问了仪器可以模拟的剪切速率与控制系统,对高速剪切过程中的力学机理进行了饶有兴趣的探讨。

    本次学术活动由自然资源部陕西宝鸡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组织。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及地质力学研究所的50多名从事岩土力学、地质灾害机理与风险防控的科研人员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 

     

    吴伟教授简介:

    吴伟教授(Univ.Prof. Dr.Ing. Wei WU),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终身教授、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奥地利4位岩土工程教授之一,欧洲华人十大科技领军人才,奥地利维也纳奥拓•普雷格尔(Otto Pregl)岩土工程研究基金委员会主席。吴教授现担任欧盟第六框架、欧盟第七框架、欧盟地平线2020项目等多个大型欧洲共同体项目的负责人,是国际岩土工程领域影响力最高的SCI学术期刊之一《Acta Geotechnica》的创始人及主编,创立了“Springer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系列丛书”并担任主编,同时担任《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的副主编。吴教授是土体亚塑性本构模型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在SCI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吴伟教授来地质力学研...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系统谋划“十五五”,展望2035地质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愿景和目标任务,4月29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环境监测院”)组织召开“十五五”地质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学术研讨会,院离退休干部,地调局相关直属单位负责人,原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各支队、各团转隶单位负责人受邀参加会议并座谈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首席科学家殷跃平,自然资源部水资源基础调查首席科学家李文鹏受邀分别向大会作了《传承“三光荣”精神,做好科技减灾的地质尖兵》《新时代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思路与进展》报告。二位科学家深情回顾几十年来求学成长、科研发展之路,提出了下一步事业发展方向。二人表示,希望年轻人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踔厉奋发、勇于创新,服务好新时代平安中国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在学术交流和座谈中,离退休干部表示,看到环境监测院今天的发展倍感欣慰,愿为院未来发展、青年人培养继续发光发热、贡献力量。来自地方的各转隶单位代表发言时均强调,基建工程兵的历史赋予了他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水工环地质事业添砖加瓦。青年科学家还向大会作了关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的学术报告。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脱胎于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自1974年组建至今,已走过50个春秋。半个世纪以来,院传承于基建工程兵“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红色基因没有变,坚持水工环地质事业的定位没有变。环境监测院始终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党和国家需要在哪里,就在哪里。

    会议提出,环境监测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决策部署,锚定“三步走”“三级跳”的战略安排,自强不息,勠力向前,在以高质量发展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为中心的工作上展现新作为,在高水平成果广泛服务社会发展上展现新形象,不负嘱托,不负众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水文地质工作者的更大贡献。

    院领导班子成员、院士、首席科学家、首席执行人、副总、工会主席及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在现场参会,其他干部职工通过视频参加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首席科学家殷跃平受邀作大会报告

    大国工匠、自然资源部水资源基础调查首席科学家李文鹏受邀作大会报告

    “十五五”地质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各参会代表座谈交流,展望2035地质环境监测事业发展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召开“十五五”地质环境监测事业...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昆明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站—云南永仁干热河谷观测场红外相机首次拍到赤麂(学名:Muntiacus muntjak)和白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amherstiae)两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活动影像,极大地填补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兽类影像资料的不足。

    视频画面中,清晨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格外静谧,赤麂缓步而来,神情优哉游哉,白腹锦鸡样子憨态可掬,在路边觅食......画面充满着温馨、和谐的生活气息。

    赤麂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的常绿阔叶林带,特别是多灌丛草莽的生境,喜独居,性胆小机警,听觉灵敏,晨昏活动频繁,活动范围和取食地点较固定,喜食各种植物的枝叶、嫩芽及花、玉米、豆类和荞麦等。

    白腹锦鸡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带,夜间栖息于树上,白天下树觅食,善奔走,飞行能力差,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部分昆虫,因栖息地破坏、猎捕导致数量减少。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关于赤麂、白腹锦鸡多为文字记载,鲜有活体影像,此次拍摄到两种不同类群的野生动物“怡然自得”的场景意义重大,说明区域食物来源充足,也反映出当地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生态系统多样性质量和稳定性在持续提升,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合多种野生动物生存、繁衍和栖息。

    下一步,昆明中心永仁干热河谷观测站将加强区域的巡查监测,与当地政府加强合作,共同开展保护珍稀动物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提高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积极营造“全民参与、共同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昆明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站首次拍到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