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所属项目顺利通过成果评审

来源: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 作者:李珉 发布时间:2019-08-02

7月17-1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南项目办组织专家对“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以下简称“扬子工程”所属7个项目进行了成果验收地调局总工室、中南项目办相关人员对成果验收全过程进行监督。

专家组以“五问”为标准,对项目三年的总体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提交的主要成果进行了评审,提出了项目成果报告及相关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评审专家在查阅成果资料、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质询答疑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形成评审意见,最终7个项目均通过验收,其中2个项目获优秀,5个项目获良好。

三年,“扬子工程”取得了列丰硕成果。在解决重大地质问题方面,一是新发现大量化石,获得大量同位素年龄数据,解决了部分疑难地层时代归属,完善了中南地区各成矿带岩石地层序列、侵入岩序列,划分了含矿建造,编制了各成矿带地质构造演化时空结构表。二是重新厘定了花山群、仓溪岩群、云开群等前寒武纪基底的物质组成、地质时限及构造属性,建立了扬子陆块及北缘、南缘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模式。三是建立了江南造山带幕阜山地区伟晶岩演化与稀有金属富集模式,南岭地区成钨、成锡花岗岩综合判别标志,粤东莲花山典型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及“三位一体”找矿模型,并在指导找矿中取得实效。四是新发现矿产地23处,找矿靶区171处,矿化点314处,开展了资源潜力、技术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助推“三稀”矿、锰矿、钨锡矿、金矿、铝土矿等重要矿产区资源基地建设。五是关键矿产找矿突破,鄂西北地区新发现大型铌钽稀土矿1处,系统总结扬子陆块北缘铌钽-稀土矿床成矿模式;提出湖北断峰山地区具有寻找锂铍矿潜力的认识;南岭地区新发现2处具大型规模远景的重稀土矿;在云南宣威-贵州水城一带,发现钪铌稀土多金属矿床;广东双华-平安镇、三饶-钱东圩地区实现了锡铜多金属找矿新突破。五是在江南造山带、南岭等地区新发现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钨锡铜矿成矿事件,获得华南早侏罗世(187-185Ma)成岩成矿年龄数据;扬子陆块台地内部发现微粒浸染型金矿成矿作用;桂中地区发现国内最大的石炭系锰矿,滇东南地区发现石炭系顺甸河组、三叠系石炮组二段2个新的含锰层位;琼北地区云龙凸起西缘新近纪地层中发现新的含油层。

地质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一是重新厘定扬子陆核前寒武系物质组成,提出扬子陆核前寒武系可能经历了复杂的微陆块拼接、增生历程。二是完善了华南南华系锰矿“内源外生”成矿理论,提出了“盆中盆”控制锰矿沉积中心的认识;建立了扬子东南缘铅锌矿两阶段成矿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华南燕山期锡成矿找矿模式;建立右江地区铝土矿“陆生水成”成矿模式。三是南漳-远安动物群揭示早三叠世全球生物复苏期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相关成果在《自然》子刊《科学报告》上发表,中央电视台、美国生命科学网等均作了报道。四是闪锌矿Rb-Sr定年技术与复杂多金属矿多元素快速分析方法创新与推广。五是系统总结了“1∶5万强风化区填图方法”,并已作为新规范正在推广应用。

在成果转化应用方面,调查成果引领和拉动了地方和商业性矿产勘查,服务于武汉城市圈、广州城市圈等重要经济区自然资源规划、环境治理和城镇化建设,以及湖北恩施、广西巴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工作。相关成果及图件上传地质云平台,实现了共享与服务。出版学术专著6部,组织《地球科学》等专辑6期,发表文章220篇(SCI 19篇,EI 38篇);出版科普读物6本,发表科普论文13篇,制作科普视频1部。

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扬子工程”所属项目成员中,1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1人入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最美地质队员,1人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金罗盘奖,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5人,形成了中南地区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团队。获得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幅1:5万图幅获得地调局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有力支撑了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建设。

此前,“扬子工程”所属项目于6月23-25日均已通过信息化成果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