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九三学社国土第一支社开展门头沟地质考察活动

来源:地调局地质力学所 作者:肖伟峰 发布时间:2019-05-08

近日,九三学社国土资源委员会第一支社组织社员前往京西古道开展地质考察活动。

京西古道是元代以来北京通往山西、内蒙古的一条商旅要道,其中,牛角岭关城的“蹄窝”及斜河涧村“冰川漂砾”一直吸引着地质学家的关注,一百年前,中国地质学先驱丁文江先生曾指出所谓“蹄窝”,其实是基性火山岩的差异风化作用所致,这种现象在山西北部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并非是传说中骡马踩踏而形成的蹄窝,而近年来,有学者曾发表论文,试图证明“蹄窝”是骡马踩踏形成,并对风化“壶穴”说提出了质疑。

一支社的地质学家们经过实地考察和讨论,认为牛角岭“蹄窝”应是风化形成的壶穴,并得到了七点认识,一是壶穴发育于下侏罗统南大岭组基性火山岩中两组共轭剪节理的交叉部位,属于构造软弱带,容易遭受风化剥蚀;二是壶穴发育于道路较低洼处,雨季容易形成地表流水和积水,会加速风化作用速度;三是壶穴的形态多数为椭圆形,椭圆长轴方向与水流的方向一致,说明其受流水侵蚀明显;四是壶穴的深度在10厘米左右,这个深度的坑,若骡马踩踏进去后极易出现卡蹄的危险;五是壶穴的底部形态呈中间深、四周浅锅底状,与骡马蹄底较平的形态不吻合;六是除极少量巧合之外,大部分的壶穴位置分布与骡马行走时留下的蹄印位置组合不能对应;七是一些壶穴非常靠近道路内侧,负重的骡马若踩上那些坑,势必会碰撞崖壁,因此不合逻辑。以上七个理由足以说明所谓“蹄窝”的说法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其真正的成因就是基性火山岩的差异风化作用。

另外,一支社还对斜河涧村白龙沟第四纪“冰川漂砾”进行了考察,通过对砾石体积、岩性的考察,对周围环境、地形的分析,得出该砾石的成因应该是山体崩塌、滑坡作用。

通过野外典型地质现象考察,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对青年地质工作者进行了指导,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对科学问题的仔细观察和认真讨论,一支社达到了开展组织活动和专业知识交流的目的,弘扬了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的优良传统,提高了社员的科学素养,增强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