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花岗质岩浆:成岩作用到成矿作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成功召开

来源: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 作者:江拓/文;程顺波/图 发布时间:2018-11-15

2018年11月13-15日,为推动花岗岩学科发展、解决花岗岩成岩成矿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花岗岩中心”)在武汉组织召开了“花岗质岩浆:成岩作用到成矿作用”学术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应邀出席了会议,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相关单位的50余名花岗岩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相关负责人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致辞。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武汉地调中心邱啸飞副研究员汇报了花岗岩中心的定位、业务方向及近年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一是在黄陵地区发现我国首例球状花岗闪长岩,为了解扬子陆核前寒武纪构造过程提供新的素材;二是在赣南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中获得>4.0 Ga锆石核,为研究华南乃至全球早期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信息;三是在南岭成矿带首次发现早侏罗世成矿事件,打破了该地区早侏罗世不成矿的传统认识;四是首次在海南岛发现加里东期(-419.2Ma)花岗岩,对海南岛乃至华南陆块加里东期构造属性及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五是在南秦岭东部首次发现与早古生代碱性岩密切相关的大型钽(铌)矿,对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初步厘定了扬子陆核区早前寒武纪物质组成,厘定了扬子北缘新元古代多岛洋构造格局,提出了扬子东南缘前寒武系构造演化模式,总结了南岭锡矿、右江沉积型铝土矿成矿模式,建立并完善了铅锌矿床同位素测年技术。

与会专家、学者紧扣会议主题,对我国花岗岩成岩与成矿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研究员作了题为“华南新元古代若干重要地质问题”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华南新元古构造-岩浆作用及其对Rodinia超大陆重建的意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曾令森研究员以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为例,阐述了地壳深熔作用与淡色花岗岩成因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山大学王岳军教授针对华南加里东期地质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中国科技大学杨晓勇教授详细剖析了花岗岩与钼钨锡成矿的关系;地质所谢桂青研究员以长江中下游鄂东南为例介绍了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的成因;中山大学尹常青教授分享了华南板块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的初步研究进展;武汉地调中心王磊副研究员从硫化物结构、微区成分和年代学角度剖析了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的成因。此外,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的专家也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聚焦花岗岩成岩与成矿作用研究领域,充分探讨了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武汉地调中心在花岗岩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科学积累,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花岗岩中心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的发展,并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与相关单位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

学术研讨会对我国花岗质岩浆的时空分布与岩浆过程、花岗质岩浆演化对成矿作用的制约等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详细总结和深入探讨,为推动花岗岩学科发展、解决花岗岩成岩成矿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花岗岩中心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此次学术研讨会适逢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揭牌成立,必将助力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