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环境监测院开展黄河上游共和段地质灾害发育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取得进展

来源:地调局环境监测院 发布时间:2016-11-16

环境监测院开展黄河上游共和段地质灾害发育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运用地貌学、工程地质学及第四纪古气候学等学科手段,在滑坡地貌演化和古气候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黄河上游地区滑坡对气候变化、高原隆升、构造变动、古地震活动的响应特征,建立了古滑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出版成果专著1部,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ISTP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本科生3名,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是揭示了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中的温度和降雨因子对滑坡的控制作用。认为黄河上游地区的巨型滑坡表现为多期次滑动性质,发育时间上可分为五个期次:49-53ka B.P.、24-33 ka B.P.、9ka B.P.前后、3.5-5 ka B.P.和现代,这五个主要发育期分别对应于气候变化的MIS 4/3c过渡期、MIS 3a、末次冰期/全新世过渡期、全新世适宜期和现代全球升温期,且以MIS 3a时期发育数量最多;发现了地质历史时期滑坡主要发生于气候变化的转型期和温暖湿润期,滑坡发育对气候变化响应具有全球性。

二是重新厘定了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彻底毁灭的原因。认为喇家后山地震引发滑坡,其堆积物被降水近距离搬运堆积导致遗址完全被覆盖。

三是对群科尖扎盆地和贵德盆地东部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具体措施。指出了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利用相结合注意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调查评估巨型滑坡复活、未固结的冲洪积扇等地质问题,预测了未来可能会发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地区,对地方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