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秋雨绵绵 难阻西安地调中心探索秦岭山区矿渣型泥石流攻坚克难之路

西安地调中心与西安理工大学联合调查秦岭山区泥石流纪实

来源: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 作者:王根龙 发布时间:2016-09-23

仲秋,秦岭东段南麓;清晨,细雨绵绵。近处溪水潺潺,远处薄雾蒙蒙,空气清新而凉爽。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两辆越野车缓缓驶入一处矿区,停靠在高高耸起的矿渣前面。车门打开,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跨下车,但毛毛细雨瞬间使他的眼镜片模糊一片。于是他又转身从车上取下一把雨伞撑开,并吆喝着,“大家下车了,到矿区了,注意安全,都把雨具带上”。车上有人回应道:“老王,你也注意安全”。

这是一处建筑石料露天采场,主要开采闪长岩作为建筑骨料。经年的开采,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露天采场,但见岩石裸露,四顾满目疮痍。在其西侧安置有数台岩石破碎机械设备,粉碎后的矿渣沿着山坡和冲沟层层堆积,形成多级台阶状堆渣边坡。坡脚下面是一条宽不足十米的河道,因降雨河水略有泛起。

老王这是第三次进这条沟了,多年来在环境地质领域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使他清楚的看到了这坐矿山存在的隐患——“细颗粒状矿渣型泥石流”。根据对周围村子的调查,这条沟曾数次发生过矿渣型泥石流,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4年9月下旬,造成了三位村民被埋死亡,此事在当地曾轰动一时。在茫茫秦岭大山中,这样的矿山仍然为数很多,这样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秦岭及宁东矿集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二级项目,其目的就是选择典型矿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示范调查,为此类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法。西安地调中心在地质环境调查方面经验丰富,西安理工大学在科学试验研究方面术业有专攻,两家单位强强联合不但能发挥各自的专长,并且能激发1+1>2的放大效应。这正是此次联合科学考察的初衷。

在老王的带领下,西安地调中心和西安理工大学的两位博士负责调查记录,两位硕士研究生负责测量和取样。大家分工明确,效率颇高,时而沿着渣堆测量天然休止角,时而仔细观察雨水冲刷槽痕,时而观察描述矿渣的物质成分和颗粒级配,时而俯下身子采取矿渣样品。就这样一行五人迤逦爬上了渣堆的顶部,此时,细雨依然绵绵不绝,但难以阻挡科考队伍探索科学问题的热情。作为一名老地质队员,老王始终负责落实安全,时不时提醒大家不能靠近危险的裂缝部位及不稳定斜坡。两位博士认真讨论即将开展的泥石流水槽试验方案,老王静静倾听,并不时给出改进建议。

时间一晃已到了正午,众人也觉得腹中空空,尤其是两名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已然是饥肠辘辘。其中一名硕士研究生怯生生对着老王道:“王教授,咱们下山吃饭吧,快饿死了”。老王哈哈大笑,笑声在空旷的山顶异常响亮,顿显地质队员的豪迈气概。“走吧,下山去,让你们咥手擀面咥个饱(陕西方言)”。此时雾散云开,之前被薄雾遮挡的青山渐渐浮现在眼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研究的道路总是充满了崎岖坎坷,但作为新时代的地质人既有魄力更有担当。这次考察对于分析矿渣型泥石流的诱发因素和改进试验方案有重要意义,并且对于类似条件的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基岩裸露的露天采场

曾经发生过泥石流的矿山沟道顶部

地质队员冒雨开展矿山野外调查工作 

老王指给队员危险的位置并提醒大家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