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碧水蓝天作证

——记第二届“最美地质队员”、北京市地热研究院总工程师柯柏林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段金平 蒋明 杨淼 发布时间:2017-07-12

怀揣着踏遍青山的信念,三十年如一日投身地质事业;牢记着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承受着艰苦、清贫和寂寞,时刻冲在地质工作第一线;在他眼里,自己只是一名平凡的地质人,但在同事心中,他是良师、是益友、是夙兴夜寐的工作狂、是敏而好学的先驱者。他虽然只是首都地质工作者中的一员,但却用手中的笔,书写着自己平凡而美丽的人生,用铿锵的脚步传递着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他,就是北京市地热研究院总工程师柯柏林。

1987年,柯柏林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地矿局物化探队从事区域化探相关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期,面对地质行业整体低潮的局面,身边的许多同事、朋友先后离开了地质队伍,但他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通过承担水文地质、商业性工程测量、岩土工程等工作,以苦为饴,用自己的一份力量,默默奉献,同单位一起渡过了难关。

而这时,北京受多年连续超采影响,水资源紧缺问题已迫在眉睫,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幅增加的历史背景下,寻源勘查,圈定水源地,解决城市发展之需成了彼时北京地质行业的首要任务。柯柏林深感自己作为地质工作者,身上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再次挺身而出,扛起了全院水文地质勘查的重任,并首次在北京应用傍河取水理论,在潮白河河漫滩勘查评价地下水可开采量1万立方米/日的水源地。

伴随着单位在新能源与城市地质领域的转型,作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柯柏林服从组织安排,再次从零出发,根据单位发展需要,转变研究方向,先后从事了页岩气、地热与浅层地温能等新能源的勘查评价研究相关工作。十余年间,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首都能源结构调整、空气质量改善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30年的工作历程,柯柏林面对了太多的选择和转变,而他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以单位发展、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不断求变的过程中,掌握并精通了全院的各项主要业务,实现了个人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和成长。每每回顾过去,他总会说:“我是地质行业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搬。”他对地质工作了解得越深,就觉得自己的责任越重。

30年中,柯柏林始终能迅速融入新的专业领域,也取得了成绩。一方面是因为他踏实肯干,另一方面,也与他好学善思密不可分。在多年高强度的地质工作之余,他从未放弃过专业技术的学习,30年来,根据不同时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需要,共购买各类参考书籍380余册,自费购书金额近2万元,这个数字看似不算太多,却贵在月均至少一本书的坚持。他购买的书籍涉及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地热地质、地球物理、钻探、油气地质、专业英语、压裂技术、基础地质、能源地质、岩土工程、浅层地温能、环境地质等诸多领域,也从侧面印证了他的工作历程。每接触一个新的专业领域,他总会第一时间购买大量的相关书籍,通过主动自学,结合工作实践,逐渐夯实、丰富自己的理论功底。他常常自谦地说:“我不如有些人那么聪明,一点即透,能走到今天,靠的只有一个‘学’字。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在业务上得到发展,取得今天的成绩。”

他注重地质资料的点滴积累,许多同志都知道他有几大本整理好的地质资料精华,条理清晰,查阅方便,很多年轻技术人员看到后觉得很惊讶,实际上这些资料也是一点一点、一年一年积累起来的。他把资料作为最宝贵的东西,一有机会就主动搜集,几年下来资料装了满满一书柜。为了便于查找,他把需要的精华部分通过手绘、复印、摘抄等方式集中在一个本子上,做好目录和标注,成了“活地图”,能迅速了解地质特征,帮助他提高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平,大家都暗自佩服。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将柯柏林锻炼成了一名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地质匠。他用多年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多次获得局、院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柯柏林有着传统地质人的朴实和坚持,他常说:“地质工作就是一项服务社会发展、惠及后代的基础工作”。2008年奥运会、2022年冬奥会、北京城市副中心、世园会……他用地质人独有的方式,为这些重大工程能源利用方案的确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以他的年龄和资历,早已不用再去一线冲锋陷阵了,但他秉承了地质人的执著与情怀:背起地质包就面泛红光,抡起地质锤就干劲十足。兢兢业业干地质,蓝天不复不言退,这是他的庄严承诺,也是他内心深藏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