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踏遍千山觅矿踪

——记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满仓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彭建明 崔继岗 彭海练 发布时间:2017-06-07

 

王满仓(中)和同事们在新疆若羌县开展野外工作

近30年来,王满仓爬秦岭、跨天山、越昆仑,足迹遍布西北地区的山川、戈壁、草原;只要是在野外,他坚持跑复杂的路线,翻难翻越的山,挑战最大的工作强度。

8月的西安骄阳似火,而在遥远的阿尔金山,却是雪舞风号,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阿尔金六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就驻扎于此。湛蓝的天空,圣洁的雪山,这里的风景固然很美,但近5000米的海拔和刺骨的寒风,又考验着每一位野外地质工作者,地调中心区域地质调查所高级工程师王满仓和项目组的年轻小伙子一起,去野外检查路线和矿(化)点。

1988年7月,王满仓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陕西省地矿局第一物化探队,近30年来,他爬秦岭、跨天山、越昆仑,足迹遍布西北地区的山川、戈壁、草原;只要是在野外,他坚持跑复杂的路线,翻难翻越的山,挑战最大的工作强度。

莽莽秦岭,试真金,迎难而上

1994年,第一物化探队在周至县马鞍桥外围发现了砂梁子金矿点,并准备进行金矿开发试验,自此王满仓开始了金矿勘查与开发工作。当年参加了金矿点的初步评价工作,初步认为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第二年便独立完成了探采冶总体设计,第三年担任实验金矿项目负责兼技术负责,全面负责实验金矿勘查、探采、选矿及冶炼等各项工作。当时,由于地质行业任务少,单位效益差,队里无法拿出资金支持项目的启动。可王满仓带领十几个技术人员铁了心要在荒山上挖出宝贵的金子来,他们自掏腰包先行垫付,购买必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金矿的开发工作之中。

地质队员主要是找矿,采矿选矿对他们来说并不在行。王满仓不惧困难,带领大家搜集相关资料、奔赴成熟矿山调研,编写总体设计和工艺流程,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对选矿、冶炼参数等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选矿、冶炼方案。

前期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接下来就要真刀实枪大干一番了。然而,仅把矿石从采矿场用毛驴、马、骡子等沿着羊肠小道驮到5公里外的沟口,一个来回就要五六个小时,偶有驮矿石的牲畜摔伤或摔死;再由沟口中转站运送至选矿场,汽车还需行驶80公里,困难可想而知。

而选矿流程中地质人员既是技术人员,也是普通的劳动者。王满仓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一块碎矿、装池、配制氰化钠溶液等。在碎矿场所,充斥着碎矿过程中产生的粉末,口罩的保护作用也是微乎其微。那两年里,为了加快生产进度,过年期间也仅仅是轮班休息几天,甚至除夕夜也必须留人守在矿山负责看护设备。在矿山搭几个帆布帐篷,简易炉灶,在山下买一些食物及生活用品。

就是在人力、财力都极为有限,工作难度大、工作环境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王满仓带领队员们齐心协力,两年里竟然生产出了数十公斤黄金,在当时地质行业不景气、地质队项目匮乏的情况下,他带领十几名同事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回想起在矿山的那段经历,王满仓至今还是感慨万千。那是他独立承担的一个矿产开发项目,是他地质工作的一个新起点,是这段超乎想象的经历,这为他今后的找矿生涯起了一个好头。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过程中的辛苦,磨炼了他钢铁一般的意志和乐观的性格。

这次当矿长兼技术负责的经历也让王满仓对找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矿山上的业余时间,他查阅大量资料,努力学习找矿新理论、新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因为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经验及卓越的管理能力,负责了很多矿产项目,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巍巍昆仑,觅真谛,问山切脉

2007~2009年,王满仓先后担任新疆阿克陶县木吉西南一带1∶5万克孜勒壤等五幅矿产调查项目的技术负责和项目负责。阿克陶县木吉乡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属昆仑山脉西段,海拔3500米~5500米,高寒缺氧,人烟稀少,与塔吉克斯坦接壤。这里四季不分明,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2/3左右,在这里进行地质调查工作对人的身体、意志都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当时已40多岁的王满仓当仁不让,带领项目组15名同志奔赴昆仑山开展地质调查工作。

木吉地处边境地区,地质调查工作严格受边境管理的控制,由于项目工作区涵盖了部分边境线,为了安全起见,在路线地质调查工作中,王满仓总是把靠近边境的路线安排给自己。木吉是新疆克尔克孜州最偏远的乡,2007年时还不通电,没有手机信号,交通极不便利,乡、村之间都是砂石和土路,距最近的中心城市喀什市要七八个小时车程。项目要到喀什补充物资、维修车辆需要往返3天的时间,项目组吃不上新鲜蔬菜是常有的事,没菜了,油泼面就是大家的最爱。

由于长期矿产、化探工作的履历,王满仓的矿产、化探勘查技术已相当娴熟,而项目组其他技术人员做区域地质调查比较多,对矿产调查的程序和方法比较陌生,更不用说新来的六七名采样工。矿调项目化探先行,王满仓先对全体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和安全培训,明确高原采样工作的要求和要领,亲自野外示范,然后带领大家分组作业,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使得采样工作高质量完成,为后来异常的圈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样品分析结果出来后,编制地球化学系列图件,总结地球化学规律,提取、集成地球化学找矿信息,为异常检查优选奠定了基础。在人手缺乏的情况下,上述大量的工作都是他带着仅仅一名助手加班加点干出来的,野外无休、室内加班是当时的常态。项目的1∶5万地球化学普查报告最终被评为优秀报告,并依托项目成果在地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篇。

王满仓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很享受工作给他带来的无穷乐趣。

北山戈壁,探奥秘,抽丝剥茧

下了昆仑山,年近50岁的王满仓并没有停下探研地球脉动,寻找矿藏的脚步,又走进了炽热的北山戈壁滩。和高原缺氧、气候无常不同,戈壁滩地势平缓、高温干旱、极少下雨,甚至找不到一处高一点的崖壁和一棵大树可以遮阳。

2010~2013年,王满仓兼任新疆哈密白山北坡金矿预查、新疆1∶25万星星峡幅区调修测、甘肃独红山等四幅1∶5万区调项目负责,这3个项目均地处新疆、甘肃、内蒙古交界处,区域地质工作中俗称北山地区,属于典型的荒漠戈壁地带。

在广袤的戈壁滩进行野外作业,真可谓是披星戴月。早上,天刚微亮,项目组就整装待发;晚上,月亮已挂在夜空,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踏上回驻地的路。驻地离工区很远,每天来回路上就要四五个小时,而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进度,每天都要抢时间。在炽热的戈壁荒漠跑路线,太阳出来之前和落山之后还能感到丝丝凉意。太阳一冒头,便是头顶炎炎烈日,脚踩滚烫砂石。每顶遮阳帽下都是一张热得通红的脸,豆大的汗水从头上、脸上、脖子上渗出、淌下。强烈的太阳光线、滚滚热浪和流在脸上的汗水让人睁不开眼睛,他们想歇口气再上路,可是脚下滚烫的砂石,五六十摄氏度的地面温度,双脚不敢停歇半刻,必须两只脚来回替换。由于极端高温,早上带的熟鸡蛋,中午往往会变馊,几乎每天的午饭都是方便面和火腿。

王满仓不顾自己年龄偏大,身体状况较差,坚持在野外一线,与年轻地质队员一起翻山越岭,带领他们打游击、测制重要地质剖面,并给予悉心指导。由于长期坚持在野外工作,饮食作息不规律,导致他腰部、膝盖处都有严重的伤病;加之经常加班、熬夜编写设计、报告,腰椎、颈椎多处受伤。但他很少对人说起自己的病痛,靠着药物减轻疼痛,和往常一样依旧奋战野外一线。

谁没有儿女情长,谁不希望时刻陪在孩子身边,看他们一点一滴的成长。王满仓很少提到家人,但从他爽朗的笑声中就知道,家人的支持,孩子的理解,是他献身地质事业的前提,更是他既温暖又坚强的后盾。5月27日,第二届“寻访最美地质队员”评选结果开始公示,王满仓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上,他却一如既往,低调而谦逊,坚称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质人,一生所做的都是地质人应该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