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新时期地质工作拥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金 航 发布时间:2017-05-03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地震、气象、测绘、地质等工作。”将地质工作在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提升到“人命关天,安全至上”高度,也使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到地质工作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而且也担负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使命。

一、新时期为地质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的比喻:“地质部是地下情况侦察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地质工作为新中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地质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服务空间,地质工作在服务于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海洋强国等方面的安全基础保障作用更加凸显。随着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的提出,地质工作新内涵也更加丰富,地质工作的延伸领域也更加广阔。特别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强地质工作,又为地质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工作领域。因此,地质工作应担负起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使命,切实做好“人命关天”的地质先行和基础工作。

二、切实发挥好地质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安全基础设施保障作用 

(一)要重视地质工作在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重要城市群和地区、重大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安全基础保障作用。地下空间安全利用,需要通过开展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遥感地质等系列手段,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地震危险性分析,综合评价城市发展的资源保障与环境承载能力,建立地质信息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数据管理服务系统。城镇化建设、重要城市群和地区、重大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通过地下空间高精度探测技术,梯次开展地下空间三维地质调查工作,查清城市地下三维地质结构,城市资源状况、地球化学特征、工程地质条件、城市规划建设地质适宜性等,综合评价城市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承载力,并建立起准确的城市地质数据库,为城市群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地质科学依据。通过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示范,科学评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和利用前景,了解地质环境是否具有承载城市化区域经济体形成与发展能力,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推进城市立体发展和地下空间安全利用,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国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就是在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区以往地质调查成果,全面研究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耕地、地热、地质遗迹、区域地壳稳定性等地质资源环境条件,以及活动构造、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问题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发挥专业优势,会同京津冀三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着手编制的《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2015年)》,为中央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也是地质工作突破传统地质工作方法,充分运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加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研究,不断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延伸地质工作服务链条,探索建立大地质工作模式,依托云计算技术,构建分类分级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基础信息检索、资源环境情势监测、承载状态预警发布和决策响应等功能,做好重要安全基础设施保障的一次重大实践。

(二)要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安全基础保障作用。2015年1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确保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必须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必须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通过开展重点土壤污染区域、地块详查评估,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通过科学安全的地质数据,为确保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在推进农业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实施水土保持规划,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地质基础安全保障。要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良好和质量安全,就必须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并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更多的富硒资源,推进土地整治,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服务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安全地质基础保障。

(三)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安全基础保障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规范生态文明行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抓好生态文明产业建设,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及环保产业。而生态文明产业建设离不开地质工作的先行和基础作用,需要地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基础保障。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展清洁空气、水体、土壤行动计划,需要生态地球地质化学调查,地质调查动态监测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如:通过开展页岩气、煤层气、地热、浅层低温等清洁能源地质勘查工作,查明区域浅层地热能资源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为科学合理地开发浅层地热能资源提供依据;通过开展水资源地质调查,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资源安全和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加强重点发展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综合研究,开展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及规划,地下水和地表水中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热能地质调查、地质遗迹调查,打造特色地质旅游资源,助推“温泉游”特色旅游业,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通过地质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生态功能划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推进形成循环经济、低碳消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为提升生态功能提供安全基础保障。

(四)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在民生领域的安全保障作用。地壳表层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地质环境。各种岩体、土体、地下水、矿藏等地质体及其活动,对人类生存发生着重要影响,决定着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质量。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地质环境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如:山地、平原分布,降水,河流,湖泊等差异明显的区域地质环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人类居住区和桥梁、隧道、地铁水利设施等重大建设工程是否安全等等,首先就取决于是否处在安全的地质环境中,是否避让或者预防治理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等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人类赖以生存的食品和饮用、灌溉水源是否富含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土壤、水源、农产品是否受到污染,浅层岩石圈和地下水中有益、有害的矿物微量元素分别对人类生存影响如何;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是否具备开发的优质旅游资源,能否提高人居环境生活幸福指数等,要发挥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开展重大城市群和人类居住密集区的地质环境工作,包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发挥地质技术支撑和安全基础保障作用。同时,也要求从传统意义上的地质工作进一步延伸到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健康地质和生态地质等新的领域,通过地质工作成果和地质技术方法在民生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与公共安全保障、城市地质与城镇化建设区域发展地质安全保障、农业地质与生态农业保障、地下水资源与饮用水安全保障、重要地质遗迹评价和地质公园建设安全保障、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努力在更广的领域和更大的范围,为保障民生安全提供更多的地质技术支撑和服务。

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在加强基础安全设施中发挥地质工作的作用,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赋予地质工作的又一项重要使命,为地质工作增加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也为地质工作增加了更加广阔的服务空间。面对地质工作形势任务发生的新变化和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广大地质工作者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为国家提供资源安全保障的同时,充分发挥在加强基础安全设施建设中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吉林省地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