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33小时生死大转移

——北京房山“8·5”山体崩塌“零伤亡”的背后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周楚军 李斌 段金平 发布时间:2016-08-31

曹家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在7月20日特大暴雨中保住了山下村庄。周楚军 摄

 

8月5日清晨,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庄户台村发生山体崩塌灾害,将近1万立方米的土石从山体上崩落,掩埋了7间房屋,另有10间房屋受损。令人欣慰的是,崩塌发生前33个小时,40名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山区村民和游客全部撤离,无一人伤亡。

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40多人能如此幸运避险,背后有数千人的默默付出。

群测群防,滚石引警觉

霞云岭位于房山区西南部百花山脚下,明代称霞岭,清代称为匣岭,后因峰峦常现岚光霞影而改称霞云岭。这里山峻林茂、环境优美,但也隐藏着危险,一旦有持续性降雨,极易引发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一到汛期,每天都有群测群防员“巡山”,并有一套预警和避险方案。

40多岁的石广利,是霞云岭乡庄户台村的一名土生土长的普通村民,也是房山区242名群测群防员之一。8月2日下午17时左右,石广利像往常一样在例行巡查中,发现村民杨守存家后面的山有滚石落下。“我们曾经培训过,如果看到这种现象,就可能存在山体崩塌的危险。因为山体松了,才会有滚石下来。”凭着这些常识和“地灾无小事”的责任心,石广利爬上了山顶,发现山体已经有了一道10厘米左右的裂缝。他连忙拍了照片,下山报告给村党支书任全顺。“这么严重。”村党支书又和石广利到现场查看了一遍。下山后,他们迅速将情况报告给霞云岭乡政府和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房山分局。

3日上午,房山分局和北京市应急调查队的专业人员带着设备和石广利再次上山,对隐患点进行鉴定。经现场调查,该处坡体后缘发育竖向拉张裂隙,发生崩塌灾害的风险很大。房山分局立即向霞云岭乡镇政府提出必须派专人值守监测、坡下所有人员及时撤离等建议。

当天下午,霞云岭乡政府组织受威胁人员避险转移,共转移村民7户17人,游客23人。受威胁村民已全部安置在本村其他住户或亲朋好友家中,游客已安全返回市内。此外,霞云岭乡政府要求停止在此区域进行餐饮、住宿等经营活动,设置警戒线,安装警示牌,安排专人在安全区域24小时看守,在险情排除前,严禁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和村民返回住所。

记者从8月5日灾害发生当天的监控视频看到,细雨霏霏,伴随着“轰”的一声闷响,现场扬起了大片烟尘,几米之外什么都看不见。一分钟过后,几间民房已被几吨重的巨石和碎片完全吞没,等漫天尘埃落定后,眼前已是一片断壁残垣……

8月15日,记者来到地灾现场,只见这片山体的一角像被刀砍了一样,齐整地出现了一个纵切面,下面堆满了碎石,被埋的几间房屋完全不见踪影,被毁坏的房屋内一片狼藉。

“这里的山体都是页岩,就像竖着放的书一样一页一页的,一旦崩塌,危害力特别大。”房山分局副局长鲁永来介绍。房山区政府计划将这里作为警示教育示范景观原状保留,将该灾害点范围内的全体居民统一组织搬迁。

防治结合,筑牢防护墙

说到这次崩塌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群测群防员石广利功不可没。据了解,根据地灾分布,北京市有1000名左右像石广利这样的群测群防员,各级国土资源局每年都要组织培训群测群防员,内容包括巡查重点、如何分辨灾害等。群测群防员的主要工作集中在汛期,每天都把自己片区内的地方走一遍,及时发现并汇报险情。另外,房山区各级政府、各部门在组织应急避险的过程中密切配合、环环相扣、无缝衔接,没有一丝拖沓,才能让此次重大地灾隐患及时防范化解,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在地灾防治方面,国土资源部门这些年还有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地灾治理项目。投入资金用于地灾和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减少地灾发生隐患,防患于未然。”鲁永来说,“在强降雨过程中,地灾治理工程有效延缓或减轻了突发地灾对村庄和群众的直接威胁,有效保护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曹家坊村位于房山区西部山区的史家营乡,这里采矿历史悠久,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煤矿开采曾经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我记得小时候,每家都到山里挖煤,然后让骡子驮着到圣莲山那边去卖。”1962年出生的曹家坊村书记张进宝说,“树上、房上、地下,都是黑的。我们村有块上千吨的煤矸石,一下雨,住在山下村子里的人就提心吊胆。”由于采矿导致严重泥石流地灾,对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治理之后,环境改观了,山上种了草、种了树,又变绿了。”今年“7·20”强降雨当天,张进宝冒雨登上曹家坊村治理区拦挡坝对面的山头,拍摄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大雨瓢泼,拦挡坝发挥了有效作用,稳固了泥石流物源,保护了曹家坊村和邻村上千人的安全。张进宝发自肺腑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治理确实管用。”

2010年,政府对曹家坊村的煤矿全部关闭,并对该村的矿山进行治理,从2011年~2015年分3期5年完成。曹家坊泥石流沟总治理面积1238.5亩,3期项目总治理资金3410万元,共砌筑拦挡坝23道。

隐患点上图,方便查询、避让

“进入汛期,地灾防治战线就格外忙碌,从村里的群测群防员到国土所,地灾隐患的地方就是战场,雨情就是命令。”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北京市突发地灾易发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5.87%,主要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等类型,集中在房山、门头沟、密云、延庆、昌平、怀柔、平谷等区县。为了准确掌握地灾隐患点的情况,每年汛前、汛中和汛后,市、区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均开展地灾排查、核查。今年汛期前,最新的全市地灾隐患点排查结果显示,全市突发地灾隐患点共有4736个。这些地灾隐患点的具体位置和情况全部在高德地图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官方网站和政务微博公示,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公众在雨天出行的时候能够提前查询、有效避让。

在地灾防治方面,几年来,北京市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地灾防治制度,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防护墙”。

首先是做好“七包七落实”。区、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作为防灾主体,落实地灾防灾责任。“七包”即区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党员包群众、单位包职工、教师包学生、景区包游客;“七落实”即落实避险讯号、避险路线、转移人员、转移路线、防汛避险棚、抢险队伍、值班报警人员。

其次是群专结合开展监测。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组织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隐患点排查并及时更新隐患点台账。同时,建立市、区、乡镇、村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基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1000余名。

第三是开展两级灾害预警。在市级部门间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基础上,10个区县全部实现自主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