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嫦娥三号”获多项最新科研成果

完成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首次天体普查,研究证明月球没有水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科 讯 发布时间:2016-08-08

国防科工局日前介绍,“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自2013年12月成功着陆月球之后,两年来,获得的大量数据已经形成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多项属于世界首次。

“嫦娥三号”由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具体组织落实,核心科学家团队由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威海)、澳门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的上百名专家学者组成,围绕“月球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研究、月面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月球区域地球化学与构造动力学演化模型研究、地球等离子体层特征及其与太阳风相互作用研究、月基光学天文研究”等5个方向展开研究。

2013年12月2日,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的八台科学仪器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他预定任务。据统计,从2013年12月2日~2016年6月30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历时32个月球白昼开展科学探测。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国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归档“嫦娥三号”各类数据共计7.07TB。其中,原始数据1.97TB。

“嫦娥三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月基近紫外巡天观测,填补了国际上GALEX卫星巡天在低银纬天区的部分空白。月基光学望远镜也是“嫦娥三号”上目前唯一仍在正常工作的科学仪器,截至2016年6月,进行了4940小时的巡天观测,获得23.3万张图像数据。

2015年10月15日,国际天文学会正式批准将“嫦娥三号”着陆点周边区域,即雨海北部地区(340.49°E, 44.12°N)命名为“广寒宫”。玉兔号月球车踏足“广寒宫”是自阿波罗登月后时隔40多年人类航天器首次登临月面开展巡视勘察。

利用“玉兔”月球车搭载的全景相机、测月雷达、可见-近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这四台科学载荷,“嫦娥三号”开展了着陆区月壤内部与月壳浅层结构探测,获得第一手月表就位探测数据。利用测月雷达,完成了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展现了月球表面以下330米深度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岩石——月球玄武岩。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月球从形成到现在的演变历史。

2015年3月13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肖龙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和澳门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利用探测数据,在国际上首次剖析了“嫦娥三号”着陆区浅层结构特性及其地质演化历史,揭示了巡视区地质特征,相关成果以《嫦娥三号揭示雨海北部年轻的多层地质结构体》为题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2015年4月13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团队利用“玉兔”月球车上4台科学仪器的探测数据,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月球雨海区的火山演化历史,相关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院院刊》作为封面文章刊发。林杨挺指出,月球在晚至25亿年左右仍存在大规模火山喷发,可能与该区域极富放射性元素有关,着陆区的月壤厚度也明显高于以往估算。这一研究结果对理解月球演化有重要意义。

2015年12月23日,《自然—通讯》刊登了“嫦娥三号”科学成果的又一力作。由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行星科学团队与国内外7家单位合作,利用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和红外成像光谱仪探测数据,发现“嫦娥三号”着陆区由“紫微”撞击坑溅射出的岩石是一种全新的月球玄武岩,该成果同样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好奇月球上到底有没有水。对于这个问题,月基光学望远镜给出的答案是:没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魏建彦说,“我们测量了月球地表层以上水的含量,得到了有史以来最低的一个测量值,这个测量值符合预期。”这是首次明确证明月球上没有水。

据不完全统计,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嫦娥三号”核心科学家团队在月球地形地貌、浅表层地质结构、月基天文观测以及地球等离子体观测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论文 63篇(含国际SCI论文32篇),国际会议论文6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