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地质调查工作十项任务

 


  (一)切实抓好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要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这是2005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前几年的部署调整,固体矿产资源勘查,特别是铜、铀、铅、锌、钨、锡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具备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好苗头。要充分利用已有成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实现重大突破。

  要妥善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个别单位一味追求眼前利益,一旦发现了矿,就急于边探边采或者转让出去,放松了“面”上的找矿勘查。这与我们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要求是不一致的。这种现象必须坚决制止,否则,我们的工作就会引来社会的问责。要继续加强找矿前期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好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尽快扭转后备基地严重不足的局面。

  要进一步推进海洋油气资源和新能源的勘查工作。2005年重点是要进一步加强坳陷重点区域和储油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详查,积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与沟通,抓紧落实钻探工作调整方案,力争早日正式开钻。要继续开展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与研究,开展钻探取样试验,力争获取实物样品,取得实质性突破。要进一步加大羌塘盆地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力度,力争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要认真做好重要地区地下水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为重点,进一步提高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评价精度,为能源基地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以淮河流域、珠江三角洲等为重点,开展以城镇为中心的地下水后备资源和应急水源地勘查,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

  (二)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要全面完成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系统总结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全面提升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和研究水平。在地、物、化、遥信息综合的基础上,开展系列综合编图,更新一批国家基础地质图件。

  进一步完善农业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和评价指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地质调查,促进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建立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标准、运行机制和组织形式,继续推进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工作。

  (三)认真做好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要以重要经济区(带)为重点,系统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污染防治与保护区划,建立地下水水质与污染预警系统,为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保障饮用水安全提供依据。要积极推进“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工程”立项,做好启动实施的准备工作。要进一步加大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成因调查评价,进行社会经济影响和损失评估,提出防治对策建议,努力为国土开发整治和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认真落实《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地质灾害高发区调查力度,逐步开展地质灾害严重区详细调查,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缓变性地质灾害调查,建立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国家级空间监测网,通过与地方的分级联测,实现对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地堑等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严重区的全面监控。继续推进西南岩溶石山石漠化调查与整治示范,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

  (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继续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地质调查和地质科研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推进前沿性、基础性地质研究,使一些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继续保持领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应用技术研究,解决国家可持续发展中资源环境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重视调查与研究、野外与室内、点与面的结合,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快速转化,不断提高地质调查水平。大力加强基础地质综合性研究,积极推进亚洲地质图、全球超大型矿床图等图件的编制和周边国家矿产合作对比等重大国际合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积极推进勘查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要针对地质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研究开发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测试技术等方面实用高效的技术方法,尤其要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开发。要继续开展矿产综合利用、选冶加工的新技术攻关。

  加快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设,推进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完善和试点推广工作。依托技术装备计划实施,全面推广区调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和矿产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加快地质灾害、地下水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和试点工作。加强数据综合分析处理与评价系统的开发研制。

(五)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要求的经费管理模式。强化项目管理,建立项目立项决策、执行监督、绩效考评等管理机制,加强项目事前决策、过程控制和事后评价等关键环节的管理,保证项目质量和成果。加强中长期规划建议和计划项目论证,实现地质调查统一部署。探索建立透明、公开的立项申报和论证程序。

  坚持项目运行管理与监督管理分体运行,局将启动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监管工作,通过项目质量抽查和不断完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促进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目承担单位一定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把质量关,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全面推行地质大调查项目绩效考评制度。认真检查和评估项目成果质量、资金使用效益、成果提交与资料汇交情况,建立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法人单位信誉评价体系。认真考评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的资质与能力,坚持谁的能力强就让谁干,谁干的好就让谁多干。对于弄虚作假的,成果质量不过关的,坚决取消承担项目的资格。

  (六)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宏观部署研究。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是中央赋予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重要职责。局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认真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地质大调查工作,特别是要及早论证研究2006年的工作计划。认真研究分析地质工作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扎实做好规划、计划要点和建议的编制工作,切实提高“十一五”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水平。争取将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地质环境保障工程和海洋地质保障工程等三大工程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以增加投入,扩大地质工作规模。同时,要积极做好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 各地质调查单位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专业和地区战略研究,提出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部署建议,共同促进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七)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成果综合集成与转化力度。今年是“十五”最后一年,大量工作项目要结题。各项目承担单位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认真组织编制项目成果报告,按时提交成果资料,确保项目任务按时完成。要认真总结研究,实现对项目成果的综合集成,进一步提高地质调查成果质量。要积极探索地质调查成果的表现形式,面向需求,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争取多出精品成果。

  (八)加快推进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工作。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必须向社会公开。尽管目前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困难较多,但是,必须加快工作进度,花大力气解决。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社会化服务。要采取措施,逐步理顺成果审查与资料汇交的衔接,加强地质调查资料的汇交管理,保证成果资料汇交的时间和质量。要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数据资料网上发布制度,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九)加快推进地质调查队伍建设。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完善体制和机制,建实建强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统筹调整专业结构,优化队伍布局,加强地质调查、研究与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使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基本适应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野外调查能力显著增强,尽快成为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的骨干力量。

  要加快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地质调查工作新机制,既要发挥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作用,又要发挥属地化地勘队伍和行业地勘队伍的优势,发挥地方地质调查队伍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业务联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项目管理,保证项目的质量和成果。进一步强化业务交流和技术培训,促进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去年的形势令人欣慰,今年要继续保持好的势头。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切实把安全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严格落实责任。这次会议之后,各单位要普遍开展一次安全大检查,认真查找隐患,采取坚决措施予以纠正,确保不出现任何问题。要继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内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增强安全生产意识,严格安全生产纪律。地质调查野外工作站要切实做好应急救援和安全保障工作,配备必要的设备,为西部艰险地区野外地质调查提供安全保障。要按要求配备专职安全人员,严防死守,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

摘自孟宪来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