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队伍建设 > 地质人才 > 优秀地质人才 > 优秀第二批

王保弟

来源:中国地调局人教部 发布时间:2018-09-05

 

王保弟,男,42岁,博士,专业技术四级,成都地调中心青藏高原地质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专业方向:岩浆作用与成矿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首次发现并厘定南汀河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确认西南三江存在原特提斯洋;重新限定“澜沧岩群”的构造属性,认为其是一套与原特提斯洋俯冲削减过程有关的早古生代增生杂岩系,并非以往认为的元古代基底岩系;首次发现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洞错地区高压麻粒岩,认为班-怒特提斯洋早-中侏罗世是一个复杂的洋内弧-弧后盆地系统,为班-怒洋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进一步明确了类乌齐-左贡成矿带主攻矿床类型及找矿方向,总结了藏东地区岩浆混染型石墨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开展了成矿预测,圈定了找矿新区。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编制新一代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图、大地构造图,为地学界解读青藏高原地质提供了指南。主持编制西南地区1:150万侵入岩图,揭示了西南地区的构造-岩浆演化规律,为中国侵入岩编图提供扎实的基础性图件。确证青藏高原内存在~90Ma的斑岩型成矿期,提出了冈底斯成矿带金属元素组合分带性的认识,为不同地段寻找不同矿产的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信息。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在滇西地区新发现长约40千米榴辉岩带、早古生代岩浆弧和重新厘定“澜沧岩群”、“吉塘岩群”构造属性的基础上,揭示了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方式,认为原-古特提斯洋是连续演化的过程,改变了前人原特提斯洋闭合后古特提斯洋打开的传统模式,为推动洋板块地质理论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重新限定了拉萨岩石圈的物质组成,认为岩石圈对流减薄是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方式之一,丰富了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作为“西南三江特提斯地质”研究团队的带头人,2017年入选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016年获地调局优秀项目负责人,2013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得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形成了一支20余人的稳定团队,团队中其他青年人员8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培养高级工程师6名,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协助培养博士生1名,合作博士后2名;为西南地区地勘单位开展区调培训1次(约150人次),野外多次现场指导3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