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成果经验总结:精准对接需求、发挥行业优势、创新驱动支撑、突出示范引领

来源:中国地调局 发布时间:2017-02-21
       总结宝贵经验,实施重大举措,实现精准扶贫。形成“精准对接需求、发挥行业优势、创新驱动支撑、突出示范引领”的地质调查支撑脱贫攻坚工作机制。
        一是实现“双转化”是地质调查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目标。
       以脱贫目标为导向,精准对接需求,奠定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基础。对接需求是地质调查精准支撑服务脱贫攻坚的前提,立足需求部署项目是抓手,成果转化应用是关键。中国地质调查局针对全国14个片区,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提供详实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脱贫攻坚为目标,每年立项阶段,通过与14个片区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需求、项目、成果“三个对接”了解需求,通过15个以上的调研组深入乌蒙山、赣州等贫困地区的县、乡、村及贫困户开展精准需求对接,为做好地质调查支撑脱贫攻坚顶层部署,把脱贫需求转化为地质调查项目,确保取得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了解具体需求后,精准部署“订单式”地质调查项目,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形成合力,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区各项工作。瞄准扶贫需求,及时将地质调查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品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及时转化为服务特色旅游产业成果,支撑贵州毕节、云南盐津等多地建成地质公园;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及时转化为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支撑湖南新田、四川屏山、江西赣县等多地建成富硒农业产业基地。
        二是发挥“双优势”是地质调查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
        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和实施特殊政策区多位于自然条件异常恶劣,荒漠化石漠化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等地区,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常规扶贫办法难以奏效。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装备、资金、人才等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实施地质调查工作,重点围绕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饮水安全、防灾减灾、特色矿业开发和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等,针对各地特点和扶贫急需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地质调查工作。针对云南、广西等石漠化严重问题,整合岩溶所、成都地调中心、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等专业技术力量,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建立了弄拉、平果等示范区,推广火龙果种植,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的同时实现增产增收,农民人均增收2万元,全部脱贫致富。针对乌蒙山普格县、金阳县、盐津县等地质灾害高发易发问题,整合成都地调中心、成都综合所、环境监测院、水环中心等单位专业力量,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建立监测示范工程,安装专业监测设备,开展群测群防专业培训,有力支撑了防灾减灾和城镇化建设。针对南疆四地州、西藏和四省藏区等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加大地质找矿力度,成功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三是坚持“双创新”是地质调查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动力。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创新扶贫举措,扎实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加强地质科技创新,提升解决脱贫攻坚区能源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创新地质找矿理论,发现驱龙、火烧云等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基地,调查成果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创新岩溶地下河系统水循环理论,实施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土地整理与生态产业协调、土地流转与生态旅游和流域尺度综合治理等4种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在西南岩溶区300个县石漠化治理中推广应用,加快当地脱贫的步伐。创新工作机制,确保扶贫见成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江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国土资源厅,赣州市、毕节市、昭通市、凉山州、泸州市国土资源局,普格县国土资源局等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联系机制,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挂职干部桥梁作用,确保地质调查成果及时转化应用,有力支撑脱贫攻坚工作。
        四是建立“双示范”是地质调查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加快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建设,全力打通地质调查与脱贫目标最后一公里。
        将地质灾害调查与建立防灾减灾示范基地相结合,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将地质矿产调查与贫困区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入企业投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地质调查成果应用与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将1:5万水文地质调查过程与解决贫困区人民饮水问题相结合,应用探采结合井,建立地下水引水到户示范工程;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做到成果能够直接支撑服务地方人民政府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园。延伸服务深度,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做到异常查证甚至更深,实现与商业性地质需求无缝对接,加大扶贫见效快的非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力度;延长产业链,提供选矿炼矿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有效支撑矿山企业及时跟进,形成一批高效益的中小矿山勘查开发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