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成果一: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来源:中国地调局 发布时间:2017-02-21
        地质调查服务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推动富硒农产品种植,实施缺水区打井找水,促进优势矿产开发利用,开展地质灾害监测与重大灾害防治,规划地质旅游资源,惠及3000多万贫困人口。
        一是土地质量调查圈定绿色富硒土地资源1084万亩,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调整富硒农产品种植800万亩,增收360亿元,1500万贫困群众受益。
        完成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5.8亿亩,特色农业区1:5万、示范区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8495万亩,绿色无污染土地占总调查土地的近99%,其中富硒土地1084万亩。有效服务土地利用规划和特色农产品种植,提升富硒农产品价值,使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尽快脱贫。贫困片区已调整富硒农产品种植面积约800万亩,增收超过360亿元,惠及人口近1500万,帮助近150万人脱贫。湖南新田、河北阜平、江西赣县、云南昭通、贵州黔西、四川屏山、广西横县成为富硒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典型,彝良富硒天麻、昭阳富硒苹果等特色农产品转型是成功范例。
        利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的富硒土地,湖南新田全力打造富硒支柱产业,已建成莲花富硒果蔬产业园、县城富硒农产品加工园、新圩硒锶循环农业生态产业园等3大富硒产业园,全县富硒产业生产总值22亿元,带动10.8万人就业。河北阜平采用“富硒品牌+电商”模式,加快推进富硒西瓜、花生、大枣、草莓等农产品种植,大力发展富硒养殖业,可实现年产值21.3亿元,帮助阜平中东部8个乡镇98个行政村7万人口脱贫致富。广西横县多措并举打造富硒品牌,通过富硒农产品认定的土地超过5万亩。湖北恩施富硒产品收入2015年达330亿元,占全州农产品销售额60%以上。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特色农业发展,在特色土地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专业支撑作用。

集中连片特困区及特殊政策区富硒耕地分布情况

地区

调查耕地面积

(万亩)

富硒耕地面积

(万亩)

占调查耕地面积的比例

全国14个片区

58000

1084

1.9%

赣州四县

1973

39

2.0%

乌蒙山区

667

181

27.2%

南疆四地州

6075

42

0.7%

西藏和四省藏区

5480

55

1.0%


        二是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解决了贫困区2250万群众饮水安全,岩溶石漠化治理模式推广获得年经济效益200亿元,助推200万贫困人口脱贫。
        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31.68万平方千米、建设地下水示范工程100多处,地下水开发示范井6600眼、供水浅井213.5万眼,有效解决等2250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贵州平塘县实施地下河拦蓄提引工程,建成库容63万立方米的地下水库,解决了近万人饮水和6000亩农田灌溉问题,促进了粮食增产;云南泸西盆地实施岩溶大泉束流调压壅水工程,解决了周边3.7万亩农田灌溉和1.5万人饮水问题;四川省、重庆市和云南省红层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采用“一户一井”分散取水新模式,解决了800万人饮水困难,推广“庭院经济”,户均增收3000元,加速了农村现代化进程,改善了农户的生存与生活环境。严重缺水地区实施重大找水工程。新疆喀什市发现2处大型水源地,可采水资源量达42万立方米/天,解决了南疆民族聚集区水质性缺水问题;青海柴达木盆地水文地质调查发现大中型水源地10多处,解决了青海藏区生产用水短缺问题;河北阜平利用1:5 万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精确定位集水井位476处、打井189眼,保障了土地整治工程新增的20万亩耕地灌溉用水,发现温泉5处,地热井1处出露,可形成年产值40亿元矿泉水产业链。陕西延安、甘肃六盘山、宁夏西海固、山东沂蒙等革命老区实施专项找水工程,发现近100处水源地,解决了严重缺水地区群众饮用水问题。
      典型石漠化区实施综合治理和示范推广,获得年经济效益200亿元,助推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广西马山县弄拉屯开发表层岩溶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裸露石山环境进展综合治理,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全屯农民全部脱贫致富,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还带动了周围2000多人就业,“弄拉模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广西平果县果化通过石漠化治理示范,培植和发展霸王花—火龙果特色生态产业,由2000年以前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提高到年人均纯收入达1万多元。云南泸西县通过岩溶断陷盆地流域尺度综合治理,解决了3.2万人饮用水和3.5万亩耕地灌溉问题,治理石漠化96平方千米,年均增加经济收入530多万元,带动3万多人脱贫。赣南、陕北高氟病,川西藏区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高发区实施改水工程,划定安全水源地300多处,100多万群众喝上了安全水。
        三是矿产地质调查推动贫困区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交350多处矿产地,新形成400多个矿山企业,年经济效益突破3000亿元,直接带动20万人稳定就业,间接带动80万人就业,助力近300万人脱贫。
        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69.64万平方千米、矿产地质调查115.86万平方千米、航空物探108.49万平方千米,新发现矿产地350处,其中大中型118处。提交资源储量:铜7758万吨、金1254.62吨、钨107万吨、稀土103万吨、磷44亿吨。在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地区等特殊政策区,引领拉动新形成22个大型—超大型资源开发基地,年产值2000亿左右,直接就业人员近12万人,间接就业人员约50万人。在其他11个贫困连片区新建成中小型矿山企业400多个,年产值约1000亿元,直接就业人员约8万人,间接就业人员约30万人。
通过矿产地质调查引领拉动商业开发,促使矿业成为西藏、青海藏区、南疆四地州等贫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14片区重要脱贫方式之一。矿业开发使当地政府增收数百亿元,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助力近300万人脱贫,加速了脱贫步伐。
        四是能源矿产调查评价有力支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有望带动近30万贫困人口脱贫。
        完成油气基础地质调查6万平方千米,实施调查与勘探示范井7.42万米。在贵州正安县实施安页1井,获得天然气、页岩气重大突破,日稳产工业气流超 10 万立方米,将带动近6000平方千米页岩气区块开发,形成规模产能。在四川叙永县、古蔺县及相邻地区圈定煤系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三气”资源远景区2个,初步评价资源量1833亿立方米。在滇桂黔石漠化区桂中坳陷评价页岩气资源量2.8万亿立方米。页岩气等能源矿产调查评价有力支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将惠及300万人口,带动近30万贫困人口脱贫。
        五是地质灾害调查与重大灾害防治查清隐患点10万多个,建立专业监测预警示范点30多个,近120万贫困区人口受益,有效支撑地方人民政府数百个城镇选址和村镇搬迁避灾,20万人搬离灾害严重区。
        完成1:5万地质灾害调查93.38万平方千米,查清隐患点10万多个,安装监测系统1000多台(套),建立专业监测预警示范点30多个,推动群专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成功预报地质灾害50多次。与集中连片贫困区各级政府联合开展300多次地质灾害防治和临灾避险知识培训,赠送地质灾害监测设备6000台(套),近120万贫困区人口受益。
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地方人民政府城镇化建设、产业化发展的决策部署提供有效支撑,数百个城镇完成选址和搬迁避灾,指导近20万人搬离灾害严重区。
        六是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支撑地方成功申报10处国家地质公园、26处省级地质公园,推动地方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实施集中连片贫困区地质遗迹调查,支撑地方成功申报四川大巴山、湖北大别山、青海贵德等10处国家地质公园,湖北利川玉龙洞等26处省级地质公园,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地质遗迹资源百余处,已列入地方特色旅游开发规划的重要景点。在陕西汉中宁强等4县首次发现分布有49处天坑的罕见世界级天坑群,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和科学价值,为地方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景区。江西赣州石城国家地质公园,2015年接待游客233.6万人次,年收入达8.4亿元,与申报前的2011年相比,游客接待人次上涨2倍多,收入翻两番,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贫困人口收入。重庆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自2005年获批国家级地质公园后,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平均年增长率超过40%,同时带动当地农家乐蓬勃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福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2014年接待游客达1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7亿元,是福建宁德市的一张“绿色名片”,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典型案例。河北阜平地质调查发现神仙山地区岩溶发育强烈,神仙洞、金龙洞等为北方少有的特大型溶洞群,通过开发地质特色旅游资源,可帮助阜平近3万人脱贫奔小康,为精准科技扶贫再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