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2014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之一

——强化业务工作部署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14-03-18
  完善中长期规划。加强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国土资源管理和社会需求,按照新的任务调整,结合国土规划和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修订完善地质调查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各专项实施方案,明确各业务领域比例结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实现专业和区域布局科学化。协调衔接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健全完善协同部署平台,实现多渠道、多专业和多方法统一部署。按照“图幅带专题”的工作方式,科学部署项目,建立起符合专业特色、科学动态的评估调整机制。明确设定项目总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年度预算与成果产出长周期协调促进,确保项目年度计划与财政年度预算一致,提升科学部署水平。

  加快基础地质调查。持续推进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加强重要生态脆弱区、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重大地质问题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开展1:5万调查。分片集中安排1:5万区调、航空物探和区重试点分别为22万、23万和1.8万平方千米,1:25万区重18万平方千米和化探5万平方千米。部署完成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开展重点海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安排9万平方千米;开展海岸带环境调查监测和湿地生态系统评价,重点推进1:5万试点。创新区调工作方式,按照“图幅带专题”,开展相关基础地质问题研究。开展技术方法试点和示范,完成关键构造带、经济区等6个不同类型区三维地质调查试点,继续推进森林沼泽、浅覆盖、西南岩溶、平原等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和中澳合作创新填图试点,加大综合方法调查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创建图件更新机制,完善不同尺度成果集成与系列图件编制,开展区带、区域、全国多层次的成果综合集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性大成果。

  着力支撑地质找矿。在整装勘查区、成矿远景区和重点成矿区带,部署1:5万矿产地质调查16万平方千米,包括安排1:5万化探10万平方千米、特殊地区地面物探6万平方千米。查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总结成矿规律、评价资源潜力,发现找矿线索,圈定一批找矿靶区,带动商业勘查,促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潜力评价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实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常态化。加强“三稀”、重要非金属等新兴产业矿产资源和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非常规清洁能源调查。开展深部成矿地质背景调查与研究,完成矿集区、油气盆地4个重点地区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开展老矿山深部与外围调查,探索浅表和深部综合找矿新模式。开展沉积盆地多能源综合评价和油钾、煤铀兼探,推进多矿种综合评价与综合利用。

  全面推进水工环调查。加快重要生态脆弱区、城市群和重要经济区、工程建设区水工环综合调查,安排1:5万调查18万平方千米,包括在西南岩溶、乌蒙山、太行山、三江平原等贫困缺水和粮食主产区,安排以水文地质为主的调查7万平方千米;在汶川地震灾区、三峡库区、西北黄土高原等崩滑流高易发区,以及桂中、湘中等岩溶塌陷区,安排以地质灾害为主的调查4万平方千米;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等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及重要矿集区,安排水工环综合调查7万平方千米。在主要农产区和扶贫区,继续开展1:25万土地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安排8万平方千米;开展1:5万试点,安排1万平方千米。服务地下水、土壤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完成全国地下水污染摸底调查,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调查,加强区域地质环境规律研究。推动实施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支撑国土资源管理。继续大力支撑开展国土资源战略与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保障程度研究、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与区划、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调查与动态监测、全国矿山卫片执法检查“一张图”遥感调查和矿山 “三率”调查等工作。启动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示范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调查评价试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社会化服务。改进资料汇交制度,加强数字化原始资料汇交,明确汇交时限和要求,制定处罚措施。研究建立资料信息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产品标识、服务质量评估等标准。健全完善服务产品体系,及时转化公开资料信息,重点推进1:5万调查成果的公开发布。完成340幅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1万种馆藏成果资料和2万米实物资料采集及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