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把地质工作的基础筑牢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5年)》解读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高慧丽 发布时间:2013-01-21
    基础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根基,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质工作在解决能源、资源、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建设等重大问题上急需基础研究的突破。实现找矿突破亟待加强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环境评价与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翔实的基础地质资料,地球科学发展和创新不能脱离扎实的基础地质调查,国土资源管理需要遥感调查与监测提供支撑与服务。当前,地质工作更加迫切地需要基础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翔实的基础地质信息资料及理论依据,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地质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现状

  与急剧增加的资源环境需求相比,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相对滞后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在国家矿产资源勘查、重大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自1999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12年里,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围绕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区和重大地质问题区组织开展了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获得了海量基础地质数据,提交了2000多幅不同比例尺地、物、化、遥图件和数据产品,更新了一批重要的区域性基础图件,初步建立了国家基础地质数据采集与更新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地质图件和基础地质资料的需求愈发旺盛,供需矛盾日益突显。与急剧增加的资源环境需求相比,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显得相对滞后。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调查、地球化学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等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偏低,许多重大的地质问题尚未解决,重点成矿区带的中、大比例尺基础资料严重不足,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重点成矿区带覆盖率仅为1/3,全国已发现的几十万个物化探异常还有2/3没有经过二级以上查证。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经济区、重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基础资料严重不足,重点成矿带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更低。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重点成矿区带覆盖率仅为33%;陆地大、中比例尺航磁测量覆盖率不足74%,陆地可进行航空放射性测量覆盖率不足50%;1∶20万区域化探尚余的扫面空白区127万平方千米;重要成矿区带1∶5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待工作面积高达204万平方千米,可供成矿区带尺度矿床、矿田对比研究的地球化学资料远远不够;全国1∶10万~1∶5万遥感地质调查数据相对较少,岩性填图、第四纪填图等工作尚未展开,远不能满足正在实施的地质调查及找矿突破的需要。

  此外,目前区域地球物理工作基本上主要是区域重力、航磁、放射性以及极少量电法工作,对基础性区域地球物理场调查工作所需要开展的电磁、地温、地震、岩矿物性等方面的工作部署少。先进遥感技术的推广、应用缺乏力度,航空物探仪器的装配量总体不高,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干涉雷达地表形变监测技术、激光雷达技术等国际先进技术在地质调查工作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先行引领作用,服务资源、环境、工程三大领域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需要超前部署、长期积累、有序更新、不断深化,才能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基础数据。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基础地质调查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在未来15年,坚持服务于资源—环境—工程三大领域,充分发挥区域基础地质调查的先行和引领作用,大力加强成矿带和经济区区域基础地质调查,着重加强服务于资源勘查的基础地质工作,解决制约接替资源勘查基地不足与基础地质工作滞后的问题,为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和国土安全提供基础保障,提高对地球的认知水平。

  《规划》提出,到2015年,重点成矿带1∶5万区域地质调查由目前的35%提高到65%,基本完成基岩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重点成矿带中比例尺航空磁测和重力调查,成矿带1∶5万航磁调查由目前的35%提高到65%;完成重点成矿带中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矿带1∶5万化探由目前的25%提高到40%;完成三维地质填图试点和技术标准制定。

  到2020年,完成重点成矿带1∶5万区域地质调查,重点成矿区带大比例尺航空磁、电等综合调查以及重点成矿区带大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更新一批中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完成一批重点成矿带、矿集区、经济区和含油气盆地等三维地质填图。

  到2025年,全面更新我国区域地质系列图件,建立区域地质图文更新体系;全面提高成矿带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程度,提升对地质找矿和环境评价的基础支撑能力;构建中国大陆地壳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揭示中国主要陆块和造山带深部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建立中国三维地质综合信息系统;完成主要耕地和重要经济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450万平方千米,完成重要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评价土壤质量,全面摸清我国土地质量家底。

  遥感地质综合调查力争实现全国重要成矿带1∶5万遥感地质调查全覆盖,境外遥感地质综合调查全面启动;开展全国矿山开发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实现常规调查与应急调查相结合、高效动态的全国矿产资源开发遥感调查体系,实现矿政管理每年一图;建成我国全陆域、多尺度、多专题、多期次的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技术体系,全面掌握我国冰川雪线、河流湖泊、湿地、土地覆被、土地退化和地质灾害等生态地质环境现状与变化状况;建成全国地表形变INSAR监测技术体系,实现全国地表形变动态监测;建成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与监测技术体系,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撑。

  战略布局

  西部重在成矿带,东部重在调查精度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未来15年间,地调局将着力加强西部地区成矿带基础地质调查,提高东部地区调查精度,开展重点地区三维地质调查,并拓展极地与行星地质调查。

  据介绍,按照重点成矿区带、找矿远景区和整装勘查区,分层次、分阶段部署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加快开展西部重点成矿带区域地质调查及1∶25万区重、航磁、区化和遥感地质调查,查明成矿带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圈定物、化探异常,发现新的找矿远景区。在成矿带重点开展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在找矿远景区和整装勘查区,重点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大比例尺航磁、化探和遥感地质调查,为找矿提供物化遥综合信息和找矿靶区。开展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调查和物化遥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编制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和综合信息集成的系列图件,深化对成矿地质背景的认识。围绕重要经济区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重点规划区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及中、大比例尺重、磁、电和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和遥感地质调查,为国土开发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开展贯穿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带和盆地的三维地质填图,揭示我国大陆地壳结构、组成与深部构造;开展重要成矿带三维地质综合填图,发现深部新的找矿空间;开展重要经济区三维地质填图,为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重大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开展重要含油气盆地三维地质填图,查明深部油气资源地质背景。

  深化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围绕北方造山带、青藏高原、钦杭结合带等地区,开展重大基础地质问题调查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开展重要构造结合带、地层立典、关键生物群系统起源演化、新构造运动与第四纪地质等基础地质研究。开展古生物化石时代与重要古生物群演化研究、重要地层时代及对比研究、早前寒武纪岩石地层与地质演化研究、重要造山带结构与演化研究、重要成矿区带基础地质研究、构造事件与造山作用研究、极地科学研究、探月与行星科学研究。

  在重要经济区、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重大工程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区,开展全国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查明区域地质环境现状,监测区域地质环境变迁与演化,开展国土资源综合分析与评价;在矿集区、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区和热点地区开展大比例尺遥感调查和监测,提高对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的支撑服务能力;开展全国地表形变遥感监测,建立全国地表形变干涉雷达调查与监测体系,实现对全国地表形变重点地区、重点目标全面、持续有效的监控。

  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遥感地质调查和应急遥感监测体系建设,构建常规调查与应急调查相结合、高效动态的地质灾害应急遥感调查体系,逐步形成“星—空—地”一体化的具有灾害巡查预警、灾情快速响应调查监测与灾害损失应急评估能力的规模化遥感应急监测体系,提高防灾减灾和地质灾害预警能力,为灾后救援与重建快速提供技术支持。

  围绕国土质量调查与生态安全评价,在全国重要农耕区、重要流域、重要经济区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全面查清全国土地质量和地球化学状况,建立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技术体系,为我国土地资源规划利用与生态管护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