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2012找矿突破令人瞩目

防灾减灾服务民生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3-01-19

 

我国深部探测专项西藏罗布莎科学钻探,首开高原科学钻探先河,并创造了世界屋脊钻探孔深最新纪录。

    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三年实施三年来,地质调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75亿元,超过了12年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120亿元的总投入。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大幅提高,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完成51万平方千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总完成量的24%;重点成矿区带工作程度从24%提高到38%。海洋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程度由12%提高到50%。

  矿产调查评价圈定物化遥异常8800余处,发现矿(化)点2500余处,发现矿产地1200余处,形成一批勘查接续区,引导和拉动了10倍以上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促进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十亿吨级铁矿基地、千万吨级铜和铅锌矿基地、千吨级金矿基地、亿吨级铝土矿基地。

  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有力地服务了民生。缺水地区找水工作解决了800多万人饮水问题,积极推进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地质调查工作为节能减排提供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等一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指导了地质找矿。

  地质找矿硕果满枝

  2012年,金属矿产、能源矿产、新兴产业矿产资源、海洋矿产资源以及大型盆地综合勘查均取得了可喜进展,形成一批新的勘查接续区。在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引导和拉动下,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金属矿产调查:发现300余处矿产地,其中大型、超大型有10余处;形成80多处勘查接续区,培育31片整装勘查区。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探明特大规模新类型“帕米尔式”铁矿;哈密玉海发现131米厚的斑岩型铜钼矿体,具大型矿床远景;新疆坡北、青海夏日哈木地区发现特大型钴镍矿。

  能源矿产调查:银额、柴达木、羌塘等盆地及外围新区、新层系调查评价,圈定20余处油气勘探靶区,提出10余个油气探矿权设置区块。银额盆地钻获石炭系新层系多层天然气显示,湖南、江西、新疆等省区启动页岩气潜力评价,柴达木盆地圈定10个页岩气远景区。全国地热资源潜力评估和省会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全面完成。

  新兴产业矿产资源调查:“三稀”等战略资源状况调查评价与研究,提出新的找矿方向和重点地区。新发现新疆卡鲁安锂矿、甘肃国宝山铷矿等15处重要找矿线索,其中6处有大型—超大型的潜力。辽宁、山东等地发现金刚石找矿线索,内蒙古、江苏分别探获晶质石墨和高纯石英。

  大型盆地综合勘查:在我国北方21个老煤田勘探区实施的“煤铀兼探”,239个钻孔中发现伽马异常,在宁夏宁东地区实施的6个验证钻孔全部见矿。在塔里木盆地和云南实施的油钾兼探,分别钻获100米和67米厚的钾盐矿化层,柴达木探明钾盐资源量1.3亿吨。

  海洋矿产资源调查:海上油气钻探发现8层32米油气显示。海洋油气新区调查揭示了黄海、东海和南海均存在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指明了油气勘探方向。完成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油气资源地震普查作业。在重点目标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获取了大量冷泉甲烷渗漏活动的清晰影像及一批样品,确定了钻探目标区。配合有关部门完成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申请富钴结壳矿区的工作。圆满完成第27次大洋科考任务,圈定4个成矿富集区,在西太平洋海山周边5000米海底发现并获取了大量的富钴结核。

  公益性地质工作引导和拉动找矿重大突破:

  78片整装勘查区中,鄂尔多斯铀矿、鞍本和攀西铁矿、多龙铜矿、莱州招远金矿、务正道铝土矿等取得重大突破。391片重点勘查区中,山东、河北等铁矿,西藏、云南等铜矿,河南、广西等铝土矿,青海、甘肃金矿等显现巨大找矿前景。68个老矿山找矿效果良好,海南抱伦金矿、江西九瑞铜矿等矿山外围和深部又发现一批中大型矿床。

  据统计,2012年,新增资源储量:煤1320亿吨、铁矿石54亿吨、锰矿石1亿吨、铜236万吨、铅锌400万吨、铝土矿石7亿吨、镍37万吨、钨(WO3)20万吨、钼155万吨、金604吨。煤、铁、铝土矿、金、镍、钨、钼提前一年完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三年目标。

  地质环境调查关注重点地区

  环境地质调查服务于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完成306个大中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摸底调查及部省合作的厦门、唐山城市地质调查,搭建了全国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的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编制完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等重要经济区和武汉、长株潭等城市群1∶25万地质环境系列图件。

  地质灾害调查促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在对2020个县地质灾害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格局。编制完成了崩滑流、岩溶塌陷、活动断裂等调查评价规范。为云南彝良地震灾区提供3500套裂缝报警器、300套无线滑坡伸缩仪、40套自动雨量计。完成了四川宁南、甘肃岷县、新疆伊犁等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处置任务。

  缺水地区找水缓解了群众饮水困难。组织开展云南、黑龙江等省抗旱找水打井及西藏地方病严重地区地下水勘查,完成566眼地下水探采结合井,探明1处特大应急水源地和400余处供水水源,解决了122万人饮水困难。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节能减排提供决策依据。完成417个大型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合作完成鄂尔多斯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完成全国地质碳汇潜力评价,提出地质过程增汇技术方法。通过洞穴石笋、高原冰芯、湖泊沉积研究,揭示了13万年来气候变化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为特色农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北京、天津、青海等省市典型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试点启动。19个部省合作农业地质调查完成,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地质量状况。

  基础地质调查步伐加快

  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大幅提高。2012年,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完成23.5万平方千米,占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完成总量262万平方千米的9%,是历史上增幅最快的一年。其中,重点成矿区带累计完成133平方千米,工作程度达38%。陆域1∶5万航空物探完成26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390万平方千米,工作程度提高到41%。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30万平方千米,年度工作程度提高了10%;累计完成150万平方千米,工作程度达到50%。

  地质找矿和环境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2012年新圈定物化探异常2900处,查证矿致异常464处,新发现矿(化)点380余处,圈定一批找矿靶区。完成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1∶5万环境地质调查2.8万平方千米、1∶5万水文地质调查3万平方千米、1∶2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12万平方千米。

  深部地质调查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大地电磁测深7259点、深反射地震240千米、钻探1.8万米,建立160台天然地震台站,探索了深部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和成果三维表达方式。相山铀矿、北衙金矿、武汉城市圈、龙门山等典型矿集区、经济区、构造带的深部地质三维格架初步建立。

  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视野更开阔

  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青藏高原陆缘增生—大陆碰撞与晚新生代成盐成藏、沉积变质型磁铁富铁矿、成钾“阀门”、蛇绿岩型金刚石等新理论,有效指导了找矿。世界首幅数字化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新一代中国地层表、铪同位素填图等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同行广泛赞誉。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建立了全国大地电磁参数网和地球化学基准网。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深化了对龙门山断裂形成演化模式的认识。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承担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59项。“青藏高原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集成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37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国家专利52项、软件著作权2项。

  勘查技术方法研发取得重大进展。航空伽马能谱系统、航空重力仪、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等9项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我国第一台高温高压动态膨胀量测试仪研制成功。研发了井间跨度500米的电磁波探测与层析成像系统和深度可达到500米的地气纳米微粒探测技术。建立了多元素形态分析技术和地质样品有机污染物检测配套分析方法,完成磷、砷等国家一级形态标准物质研发。

  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脱硅提铝选矿新工艺,促进了一水硬铝石资源利用和共伴生镓钪等元素的回收利用。脱泥反浮选技术,为鲕状赤铁矿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滑石型钼矿选矿技术、氟碳铈矿新型捕收剂、铁钛混合熔炼新技术等,均提高回收率近30%。

  国际合作交流扩大了影响力。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等24项合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中蒙、中塔、中阿等双边联合地质调查,圈定50处重要找矿靶区。地调局与12个国家新签14项合作协议,累计与41个国家地调机构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国际地科联秘书处迁址我国。郑绵平、董树文、毛景文、严光生、王学求、成秋明等科学家担任国际地学组织的重要职务。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新增21个国家地质信息,国家总数达8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