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张洪涛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2-05-22


同志们:

  我受宪来同志委托,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向大会作报告,供大家讨论。

  一、2006年地质调查工作进展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国土资源部党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刻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完善项目部署,狠抓组织实施,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地质调查取得重要新进展

  2006年,我们以国家需求为目标,继续加强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等调查评价以及相应的研究工作。承担项目的各单位,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除区域重力、航空遥感以及少量钻探外,其它主要实物工作量均按计划完成。

  基础地质调查稳步推进。完成一批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与修测图幅,在内蒙古、吉林、河北、山东、山西、福建、浙江、云南、西藏等地区获取了一批岩石、构造、古生物、年龄等新资料,划分、厘定或修订了一批新的地层层位,提高了基础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完成了青藏高原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14万平方千米,实现我国陆域的全覆盖。在重点地区部署了一批中比例尺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工作,采集了一批新的基础数据,据此圈定了一批新的找矿异常区和远景区。开展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系统查明了冰川、雪线、湖泊、湿地等变化现状,建立了信息系统,预测了发展趋势,为环境监测与保护奠定了基础。首次应用遥感技术对晋陕蒙能源、川西南多金属等8个矿集区的矿山环境进行了实时监测,获得系统、准确的监测数据,为规范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农业地质调查效益显著。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稳步推进,及时总结了阶段性成果,提出了农业规划、优化农业结构和耕作施肥等一批合理建议,提供各级政府参考。福建、安徽、山东等工作区土壤污染调查及环境评价效益明显。江苏、江西等圈出3900平方千米的富硒的优质土壤资源。在部分人口密集区不同程度地检出了重金属污染。

  城市地质调查进展顺利。继续推进北京、上海、天津等六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试点。编制完成我国第一套《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指南意见》、《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库与成果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建设指南》等技术标准和工作指南,使区域性综合评价工作有法可依,运作规范,评价科学。上海市取得阶段性成果,水土污染调查全面完成,建立了世博会会址区、临港新城规划区城市地质信息系统,成果已正式提供市政府使用。

  海洋地质调查取得进展。开展海南岛幅、上海幅的1∶100万区域海洋地质调查示范,部分完成我国海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制。研究南海沉积物地球化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加强海洋油气新区调查,完成部分调查区的油气远景预测,提出了新的油气战略选区。完成珠江口外、青岛、山东半岛北部、长江口外等经济发达区的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国家海洋专项全面推进,取得重要进展。

  重要矿产资源量显著增长。1999年地质大调查实施以来,地质找矿成果显著,重要矿产资源量显著增长,截至2005年底,累计新发现矿产地747处,新增(333+3341)资源量:铜2678万吨、铅锌7848万吨、铝土矿2031万吨、铁矿石76280万吨、优质锰矿石17600万吨、钨69万吨、锡230万吨、钼176万吨、金1026吨、银77158吨、钾盐7124万吨、磷矿石85253万吨。根据最新统计报告,2006年新发现矿产地65处,其中大中型30处,并新增一批资源量。

  铜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西藏驱龙铜矿2006新增铜资源量85万吨,累计探获(333+3341)铜资源量790万吨,平均品位0.496%,其中(333)资源量392万吨,矿区及外围找矿潜力很大。云南普朗铜矿2006年加强矿体深部和外围的控制,累计探获(333+3341)铜资源量437万吨,平均品位0.40%,其中(333)资源量108万吨,伴生金213吨,平均品位0.18g/t,外围仍有巨大找矿潜力。云南羊拉铜矿外围新发现斑岩型铜矿,找矿潜力乐观。西藏朱诺铜矿提交(333+3341)铜资源量107万吨,平均品位0.83%。目前驱龙铜矿、普朗铜矿、羊拉铜矿等矿床已成功转入后续勘查开发。

  铁铝等矿产勘查进展喜人。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勘查频频报捷。其中铁矿:山西恒山-五台山地区、河北遵化-建昌地区、辽宁鞍山-本溪地区、山东东平地区经钻探验证磁异常,均发现深部厚大隐伏铁矿,其中山西赵北-温子堡地区见矿厚达百米,辽宁本溪桥头地区见矿近200米厚。西藏尼雄地区富铁矿评价有新发现,钻探证实深部有富铁矿存在。铝土矿:广西右江地区新发现具有特大型远景规模的铝土矿,预测堆积型铝土矿远景资源量11950万吨。贵州黔北地区铝土矿评价有新的重要发现。铅锌矿:新疆乌恰的乌拉根矿区圈出厚大铅锌矿体,探获(333+3341)铅锌资源量222万吨。青海沱沱河、鄂西-湘西、陕西马元及甘肃西秦岭地区铅锌多金属找矿工作均获新进展。钨锡矿:湖南锡田锡矿规模进一步扩大,估算钨锡资源量14万吨,预测全区钨锡资源量60万吨。钼矿:黑龙江伊春-延寿地区发现具有大型远景规模的斑岩型钼矿床,预测钼资源量50万吨。

  一批勘查新区形势看好。油气资源新区调查获得新成果,以羌塘盆地为主体的青藏高原油气调查评价全面完成,划分了6大有利构造单元,提出了油气勘查的战略方向,指出羌北盆地的中西部是油气藏保存的最有利地区。刚刚启动两年的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即“1∶5万矿调”)取得一批重要新发现,发现矿(化)点586处、化探综合异常1898处、高精度磁异常823处,已经确定部分矿点或异常极有工作价值。作为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项目,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已经启动,项目设计和《技术要求》已经编制完成,覆盖我国陆域的调查工作即将全面展开。

  地下水资源勘查成效显著。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系统查明全盆地地下水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前景,取得了一系列水文地质研究新成果,圈出161处地下水源勘查基地,水资源总量基本能满足能源基地近期和中期建设的水资源需求,并为大型盆地地下水资源勘查提供了技术示范。与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开展“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取得实效,成功解决3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在2006年连续干旱100多天的情况下,95%以上的“红层”水井能正常供水,为缓解百年罕见旱情做出重要贡献。在吉林通榆县、甘肃张掖市甘州区、青海贵德县等地方病严重区,找到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地下水,并完成示范井28眼,对当地防病改水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地质环境调查不断深化。在长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华北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区,完成地下水污染调查40余万平方千米,查明地下水中60余项无机组分和有机污染的含量,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保障居民饮水安全提供了可靠数据。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地质环境调查不断深入,完成水文地质及地质环境综合调查20000平方千米,在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实施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完成7个省主要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查明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分布与发展趋势。完成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与评估,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环境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水平大幅提高。继续开展43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对已完成的70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进行全面汇总和研究,建立了数据管理系统和综合信息展示系统。在西北黄土地区、西南山区及湘鄂桂山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初步查明一批地质灾害及其隐患,提出了单个地质灾害地区风险评价方法,探索大范围、区域性风险评价模式,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取得进展。开展区域性地面沉降调查、监测和风险管理研究,在华北平原地区对地面沉降进行有效监测,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区域联测机制,区域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初见成效。

  (二)地质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认真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国土资源部科技大会精神,积极实施“科技兴地”计划,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研与调查的紧密结合,取得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基础地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再获突破,发现的玉门甘肃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今鸟类化石;在内蒙古首次发现与恐龙同时代的獭形狸尾兽化石(新属、新种),两项成果分别在《Science》上发表。关岭生物群研究继续深化,为创新海生爬行动物、海百合和软骨鱼等化石的分类、演化、古生物和古生物地理分区的理论提供了丰富素材。这些成果为推动地球早期生物演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走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地层学研究某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寒武系四分方案被国际地层委员会采用,改变了延续170多年的国际寒武系三分方案,获得3个“金钉子”剖面,另2个层型剖面也有望荣获“金钉子”。首次全面系统地划分了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揭示了岩石圈三维结构、演化规律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大陆科学钻探第一井的研究不断深化,提出了7-8亿年间存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

  综合研究与区域编图紧密结合。基础地质图件是地质工作最基本的成果表达形式,向来是世界各国地质工作程度及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尺,地质大调查开展8年来, 我国陆域实现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获得了海量的新数据。从去年开始,有关综合研究与成果集成全面启动,初步提出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建立了青藏高原区域地层单位序列。初步完成了青藏高原南、北分区综合研究工作,研究编制了青藏高原1∶150万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旅游资源图。在南极普里兹带格罗夫山地区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格罗夫山地区首份1∶5万地质图。

  地质调查技术不断创新。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航空氦光泵磁力仪、轻便普查型幅相仪系统、特殊景观区化探新方法等不断升级,并成功进行了推广应用。高光谱矿物填图、矿物蚀变遥感信息提取、干涉雷达技术等在矿产勘查、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000米全液压岩心钻机研制成功,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系列轻便浅层取样钻探器具,满足了地质调查取样多种需求。分析测试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地质样品分析测试的速度和质量大幅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取得实效,研发了尾矿利用、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利用新工艺技术。

  对外合作取得长足进步。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CCOP组织、国际海底管理局等国际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新加入了国际滑坡协会。成功举办了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第6届国际地质与环境材料分析大会,举办了4期援外矿产资源管理培训班,有19个拉美和非洲国家61人次参加,展示了我国地质工作成就,提升了中国地质学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完成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框架的建设工作,配套开发的“全球矿产资源信息数据库应用系统”,已开始为社会提供服务。中亚、东南亚、东北亚地质合作编图与重要成矿区带境内外对比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完成1∶500万亚洲地质图中国部分的编制,编制完成了中、俄、蒙、哈、韩五国1∶250万系列地质图,建立了相应的基础图件数据库。我局承担的第一个援外项目“马达加斯加1∶5万地球化学调查”已完成第一阶段野外工作。援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利比里亚等项目也将陆续开展。

  (三)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不断加速

  以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为主线,以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为数据支撑,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技术支撑,以成果信息的社会化服务为目标,加速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

  主流程信息化建设继续深化。以地质调查全过程数字化为核心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研发加速,基本完成矿产勘查、地下水资源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的野外数据采集技术攻关,主流程和主要环节成功实现了信息化,矿产资源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升级为2.0版本。新开发钻孔综合柱状图功能模块。全面开通数字地质调查技术支持。积极开展为用户提供信息与技术服务,深入野外一线作技术指导,加快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

  数据库建设全面加速。至2006年底,已累计完成1520幅1∶5万区域地质图的数字化,数据库成果可以提供广大用户使用。全面建成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形成了系列数字化产品,开发了图幅管理系统,实现了多图幅成果网络发布。完成了全国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建设,全面、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我国重砂测量原始资料与分析数据,为解决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提供线索,为矿产资源评价提供找矿信息。

  成果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2006年进一步完善了局系统资料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成果地质调查资料接收保管和服务管理办法,规范了地质资料提交、提供利用和服务收费等管理标准和要求。全国地质资料馆2078份公开性成果地质资料首次网上发布,并实现全文浏览下载,完成2000余份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工作。地质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建设加快,已有15个中外科技文献数据库在网上运行。首次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水情通报以及北方地区18个省(区、市)930个重要地下水监测点动态信息,实现地下水调查监测信息社会共享。首次实现境外地质资料对外服务。组织开展了首批成果专报的遴选和编制工作。

  (四)地质调查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做好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两篇大文章,全面提高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部署研究。科学部署地质调查工作,力争在立项工作的源头上体现科学发展观,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强地质调查部署研究和规范立项程序的意见》,重点从加强部署研究、规范立项程序、强化组织协调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地质调查工作的统一部署。为提高工作部署的科学性和解决地质调查立项中存在的多、小、散和交叉重复问题,专题开展了地质调查工作部署研究,完成了《2007年地质调查部署研究报告》,为地质调查项目计划编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强化组织实施。围绕实现项目成果目标,强化质量、技术管理,简化部分管理程序,修改完善了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重点解决了局机关、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和工作项目承担单位三级在项目管理中的权责不一致、责任不落实问题。建立了项目统计月报的分析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2006年野外作业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及时召开年中调度会议,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措施,促进进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抓住重大项目。为突出重点,力争取得一批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局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重大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意见》。筛选确定了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西藏雅鲁藏布江成矿区东段铜多金属矿勘查、云南省中甸地区铜多金属矿评价、全国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及综合、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以及2个海洋专项等8个重点项目,分别确定了负责的局领导和相关部室,明确了项目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经过实践,证明加强重大地质调查项目的选择是正确的,管理是有效的,成果是显著的,初步获得了一批国家层面的、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有的已经报送国务院及有关综合部门,对于地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先行和保障作用。

  推进标准化建设。针对地质调查和研究之实际,加强标准研究,推进标准化建设,完成并发布了《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岩石物性调查技术规程》、《古地磁测试技术要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和《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等一批局技术标准。汇编完成一批区调、物探、化探、航空和遥感等技术标准分册,培训地质调查第一线人员,加快普及应用。《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通过专家评估,已经在2007年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编制中采用。修改、完善并印发了《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修编印发了《项目统计报表制度和工作报告制度》、《设计预算编制与审查要求》、《项目经费核算办法》等。

  探索监管机制。2006年启动了项目监管试点工作,首批聘请了32位监管专家,对西北、中南、东北地区各专业项目设计进行了抽查,对全国范围内23个地质调查项目进行了野外施工监管,认真查找项目设计编写与审查、野外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项健全项目管理的具体建议,对提高地质调查工作质量和项目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组织开展了20个项目承担单位105个项目的经费检查工作,促进了项目经费的规范化管理。

狠抓安全生产。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检查,加强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与西藏、青海、新疆地勘局签订了“2006年至2007年度野外工作站委托管理协议书”,进一步加强野外工作站能力建设。组织制定“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陆地、海洋、航空等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即将在2007年发布实施。

  回顾2006年工作,地质调查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体现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创新精神。我们的体会,一是必须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紧紧把握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和先行性,“统一部署”,上下联动,实现以区域性调查为基础、以资源和环境为两翼的国家地质工作整体腾飞。二是必须尊重地质工作规律,牢牢抓住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工作质量,解决重要经济区、重点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区和重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重大地质问题,形成一批较高水平、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并体现为面向用户的优质服务。三是必须坚持地质调查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地质科研主动服务地质调查的基本原则,实现调查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提高地调成果的科技含量,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上做文章。

  虽然我们的成绩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总体上还相当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二是能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还不够多;三是科学策划、统一部署国家层面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总体水平还有差距;四是符合地质工作规律的项目管理、预算管理、成果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标准管理等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尚未完全到位,专业结构也不甚合理,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创新能力亟须提升;六是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网络服务、资料加工服务等成果资料公益性服务还不能很好满足用户需求,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解决。

  二、2007年地质调查工作安排

  中央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了更突出的战略位置,这是我们搞好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方针。2006年底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孙文盛部长的讲话中,也已对公益性地质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2007年的地质调查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以来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要求,科学部署各项工作,突出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性、超前性作用;加强区域综合部署,加快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突出能源和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加强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努力创造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在地质调查技术、质量、成果等管理方面有明显进步,地质调查成果的集成和转化有明显效益,公益性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2007年地质调查工作,我们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思路,一是优化工作部署,重点加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二是集中开展资源、环境的综合研究,利用海量的地质调查资料信息,整合形成专业性、区域性、政策性的重量级成果,创造有宏观影响的重大成果。三是收缩资源勘查战线,抓住“远景调查”、“潜力评价”以及“攻关示范”三大环节,加快提供新的勘查靶区和矿产地,从整体上扭转后备勘查基地不足的局面。四是鼓励科学理论和勘查技术创新,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五是加快成果资料数字化,配套完善各类公益性资料数据库,提高成果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六是建立项目库,推进项目合同管理。

  2007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地质调查

  推进区域性地质工作。协调开展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地质、区域矿产地质和区域地质环境调查。开展国家重要成矿区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发现一批新的远景区和矿产地。提高我国大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和重要地质问题地区走廊开展1∶5万区域综合地质调查,为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资源勘查、环境评价和地质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解决一批重大基础地质问题。

  加快基础数据更新。围绕地质科学研究、影响资源调查和环境评价的关键地质问题,进一步完善推广野外数字填图技术。完成已部署的1∶25万区调修测157354平方千米,整合一批区域基础地质图件,为资源勘查、环境评价和国土资源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选择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地区,继续开展区域地质与区域环境的综合调查试点。

  加强区域物化遥勘查。通过空白区、资料急需更新区的中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遥感地质调查,发现新的重要成矿带,为大比例尺成矿带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奠定基础。继续在西南三江、川滇黔相邻区、秦岭、大兴安岭等重要成矿带和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区,开展1∶20万区域重力调查。继续在青藏高原、大兴安岭等重要地区开展以1∶20万航空磁力测量为主的航空物探调查。继续在班公湖-怒江、阿尔金、昆仑、天山、北山和大兴安岭等重要成矿区带,开展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松辽平原、西南三江流域、珠江流域、青藏高原等重点地区,开展地质环境遥感综合调查与监测。利用多谱段、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我国东天山-北山、阿尔金、巴颜喀拉-喀喇昆仑等重点成矿区带,开展多尺度、多方法遥感矿物填图与成矿预测工作。继续在晋陕蒙能源基地、辽吉黑东部、云南怒江、安徽铜陵、广西大厂等国家规划矿区、矿集区、成矿带,开展多目标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

  开拓多目标调查领域。继续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加快成果集成与转化,组织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进一步完善项目技术规范,保证项目质量和成果。做好省部合作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的成果评审、结题和推广应用。抓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沿海经济带和东北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评价工作。继续开展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南京、天津等6个城市的地质调查试点,建立城市地质技术标准,系统查明城市地质、环境、灾害及资源等基本状况,科学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保障能力,及时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规范、完善不同地质背景的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标准。2007年做好北京、上海城市地质项目验收工作。

  推进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继续开展上海幅、海南岛幅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确保完成海底地质取样和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年度工作量,做好样品测试分析、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和相关解释研究工作。继续编绘、完善我国南海海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完成南海1∶100万地理底图、南海幅各专题图件草图的编制工作。继续开展南海沉积物地球化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

  (二)突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按照“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原则,调整完善2007年工作部署,加快勘查进度。

  优先抓好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是一项紧迫的基本国情调查,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2007年全面启动成矿规律研究、综合信息预测以及资源总量预测,完成全国基础数据库汇总和定量预测新方法研究,要在部领导下,统一部署,统一组织,统一技术培训,产、学、研相结合,地、物、化、遥相协调,启动分省、分矿种的方案编制,提出并解决调查评价过程中的重大地质问题,指导区域找矿工作部署。

  结束一批点上评价项目。抓紧结束一批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今后的工作,将主要转向重点成矿区带和重点矿种的远景调查、潜力评价和攻关示范,圈定一批新的找矿靶区,发现一批新的矿产地,为中央地勘基金、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新的后备基地,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并通过部分重点成矿区带的攻关试点,实现找矿的重大突破。

  精心组织重点成矿区带远景调查。继续组织实施好2005年和2006年启动的419个1∶5万图幅的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工作。在有重大找矿潜力和有望取得突破的重点成矿区带,进一步加强矿产远景调查,基本查明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类型、分布规律和找矿远景,圈定有利找矿远景区并进行初步评价,为矿产勘查提供一批找矿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实现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有序接替和持续发展。

  启动陆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以陆域新区、新领域油气资源为目标,以南方海相碳酸盐和西北地区中小盆地群为切入点,研究、整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基础调查成果,择优开展成藏条件和油气资源潜力综合调查,提出油气勘查方向和领域,为寻找新的油气资源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并力争提出一批可供开展进一步勘查的油气选区建议。

  开展海洋油气资源调查。开展资源潜力评价并预测含油气远景,提出可供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新地区、新层位、新类型,指导我国海洋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和调查工作。开展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的油气资源选区研究和资源评价,提交远景调查评价报告。在南海海域北部陆坡深水区开展以多道地震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分析油气地质条件并预测油气潜力,为下一步开展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查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选择重要成矿带攻关示范。加强西藏雅鲁藏布江成矿区、西南三江成矿带、南岭锡矿带、新疆白干湖钨矿带、青藏高原西部富铁矿带以及相应代表性矿床的攻关示范,争取找矿新突破。开展中东部地区隐伏矿找矿方法试验、示范,为开辟第二找矿空间、取得更大突破进行技术方法准备。

  (三)加强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

  围绕全国性、跨区域的重大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加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的地质灾害详细地质调查、重要经济区的水文地质及污染状况调查、重点生态脆弱区的环境地质调查等。开展典型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示范。加紧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区地壳稳定性评价。

  推进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开展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区、松花江流域和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在西北、东北等地区地方病严重区开展地下水勘查,选择典型地区建立供水安全示范工程。继续开展红层丘陵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展内蒙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以及盆地北部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继续开展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及环境地质调查。开展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继续开展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区和湘鄂桂山区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评价,开展预测预警。继续开展长三角地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西部地区地裂缝(及地面沉降)等缓变性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探索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形式。

  开展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按照统一技术要求,继续开展环渤海湾地质环境调查及脆弱性评价、长江中上游地质环境调查、主要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继续开展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继续开展北部湾近岸海域1∶10万比例尺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试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长江口以北沙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编制完成1∶25万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规范。启动我国重点海岸带地质环境数据库建设。

  (四)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

  发挥我国特色优势,开展基础地质研究,解决重大地质问题。加强全国性基础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动态更新和系列图件编制。开展重点成矿区带成矿理论、找矿新技术新方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攻关与示范研究。针对实际工作需要,研发物探、化探、钻探、遥感、分析测试等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加快成果专报的编辑出版。

  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全面总结和集成青藏高原1∶25万基础地质调查资料和成果,围绕重大科学命题、资源环境重大地质问题,加强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提升青藏高原地质整体研究水平。继续开展我国及邻区综合性基础地质图件编制工作,编制1∶250万和1∶100万系列地质图件及1∶500万亚洲地质图,开展为重大工程建设、经济发展规划等服务的主题图件编制。结合编图工作,开展大地构造、地层古生物、岩石学、地球动力学等相关课题研究,以及境内外重要地质问题对比研究。继续开展中国地层标志化石、重点层型剖面及疑难地层研究,完善我国各断代年代地层系统,解决地质调查中的关键、疑难地层问题。继续深化重要生物群类的起源、演化等研究,探讨生物演化的宏观模式,以及生物演化过程的环境背景及影响机制。

  推动勘查技术创新。开展勘查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示范性研究,研究地球物理勘查新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物探设备,为实现找矿突破提供技术支撑。加强新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技术培训与再创新研究。继续开展区域化探资料采集、处理、开发研究,完善特殊景观区的大比例尺化探方法,研究隐伏矿靶区圈定、追踪与评价技术。进一步优化高精度航空物探测量技术,建立全谱段矿物填图技术体系。开展激光雷达、干涉雷达、对地观测小卫星等先进传感器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研制深孔钻探方法、施工工艺和装备,以及西部特定条件下的轻便高效钻探设备及工艺,开展钻探技术集成。研制标准物质,深化研究同位素地质年代测试、稳定同位素测试、有机分析测试、现场快速分析测试等新技术新方法。继续推进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化建设。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开展大型以上的呆滞矿、难利用矿、尾矿等资源的战略研究。择优对重要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评价。研发综合利用新工艺新技术,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周边国家成矿作用的合作研究,加强跨国重要成矿带的地质条件对比,指导国内相应成矿区带的矿产勘查。完善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编制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指南,实施国家援外地质调查试点,为政府决策和矿山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推进中美矿产资源合作研究,完善定量评价方法体系。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推进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设,完善基础地质数据库,加强成果资料的社会化服务。

  主流程信息化上新台阶。进一步完善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开展数据采集系统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和水工环调查中的推广工作。开发完善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和选区评价系统,以及地下水资源调查、地质环境及灾害调查等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继续加强地质调查信息化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

  基础数据库建设提速。加快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海洋区域地质数据库、航空物探、遥感影像等数据库建设。开展重要成矿区带钻孔数据库的建设。开展地质调查成果数据的综合整理工作。深化已建国家地质数据库的维护、更新和应用服务工作。

  大力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地质调查骨干网络体系、成果资料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在线、离线服务系统,为成果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提供基本平台。完善地质调查信息化技术标准和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提高地质资料的数字化服务水平。开拓数据服务、数据再处理等新的加工服务领域,研制开发中小比例尺地质图等数据产品。

  2007年任务更加艰巨。这里,我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要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上来。按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定位,根据《决定》精神,进一步做好地质调查工作部署调整,以便进一步做好与基金工作的分工与衔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分工与衔接,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分工与衔接,以及与中央财政其他专项的分工与衔接。各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上述思路和部署,切实把2007年地质调查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加强项目的组织实施。按照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印发的《2007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编制要点(立项指南)》的要求,地质大调查项目安排建议、立项论证等工作已经完成,论证通过的项目已录入项目库,目前正着手编制项目计划建议。为提早开展2007年地质大调查工作,局新印发的项目管理办法已经明确规定,项目计划经部务会通过后,将随即下达项目任务书,组织开展项目设计编写和审查等工作。请各有关部门、单位务必按照局的要求,及时做好相关工作。为不影响野外地质调查,2007年的项目预算将成熟一批、下达一批,力争按时开展工作。实施新的预算定额,严格执行项目预算,树立预算控制意识,认真做好结题项目报告编制与审查、资料提交与经费核算工作。组织开展项目预算标准跟踪评估,为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打好基础。

  第三,确保项目任务保质保量完成。纵观整个地质工作形势,工作规模迅速扩大,工作任务异常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各单位一定要严格项目质量管理不放松,局机关、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工作项目承担单位的责任要落实到位,加强与中央及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保证地质调查各方面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确保地质调查工作提交质量过硬的好成果,真正为后续地质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

  第四,推进项目库建设。要按照《决定》精神,遵循地质工作规律特点,进一步分析研究国家需求,深化部署研究,准确定位公益性地质工作。要充分发挥计划项目的引领作用,加强按区域、按领域的综合部署,重视地质调查成果的综合与集成,努力创造出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经与财政部沟通,今年有望扩大工作规模,因此要积极推进地质大调查项目库建设,大会以后,我们将尽快组织开展项目库项目的论证工作,项目库将实行动态管理,凡是录入项目库的项目,将根据需要和资金规模,择优列入年度计划,并择优安排为替补项目。

  第五,重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体制和机制,理顺关系,加快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公益性地质勘查单位的专业优势,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要充实野外调查一线,大力提高野外调查能力,建议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吸引优秀的科技骨干和高素质青年人才加入到地质调查大军。重视和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岗位业务培训和技能练兵,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与应用,全面提高地质调查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水平。

  第六,抓好抓紧安全生产。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单位,都要重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内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特别是建立野外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与应急预案,增强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严格安全生产纪律。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切实把安全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野外安全检查,落实野外项目组安全生产责任制。三大野外工作站,要切实做好西部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工作,提高应急能力,确保地质调查项目安全实施。

  同志们,2007年的地质调查任务已经确定,机遇和挑战并存,光荣和艰巨同在。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孙文盛部长“三个服务”的要求为动力,把握好有利时机,应对好新的挑战,同心同德,团结协作,把地质调查项目抓好抓实,答好提高我国地质工作程度、创造有宏观影响大成果的时代试卷,用2007年的良好开局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用我们的才智和汗水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