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 高研究成果反响强烈

发布时间:2012-05-22


   2006 年,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国土资源部科技大会的精神,积极实施“科技兴地”计划,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速度加快,科研与调查的结合更加紧密,并由此取得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基础地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再获突破,发现的玉门甘肃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今鸟类化石;在内蒙古首次发现与恐龙同时代的獭形狸尾兽化石(新属、新种),两项成果分别在《 Science 》上发表。关岭生物群研究继续深化,为创新海生爬行动物、海百合和软骨鱼等化石的分类、演化、古生物和古生物地理分区的理论提供了丰富素材。这些成果为推动地球早期生物演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走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地层学研究某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寒武系四分方案被国际地层委员会采用,改变了延续 170 多年的国际寒武系三分方案,获得 3 个“金钉子”剖面,另 2 个层型剖面也有望荣获“金钉子”。首次全面系统地划分了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揭示了岩石圈三维结构、演化规律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大陆科学钻探第一井的研究不断深化,提出了 7-8 亿年间存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

   综合研究与区域编图紧密结合。 基础地质图件是地质工作最基本的成果表达形式,向来是世界各国地质工作程度及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尺。地质大调查开展 8 年来,我国陆域实现了 1 ∶ 25 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获得了海量的新数据。从去年开始,有关综合研究与成果集成全面启动,初步提出 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建立了青藏高原区域地层单位序列。初步完成了青藏高原南、北分区综合研究工作,研究编制了青藏高原 1 ∶ 150 万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旅游资源图。 在南极普里兹带格罗夫山地区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格罗夫山地区首份 1 ∶ 5 万地质图。

   地质调查技术不断创新。 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航空氦光泵磁力 仪、轻便普查型幅相仪系统、特殊景观区化探新方法等不断升级,并成功进行了推广应用。高光谱矿物填图、矿物蚀变遥感信息提取、干涉雷达技术等在矿产勘查、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000 米 全液压岩心钻机研制成功,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系列轻便浅层取样钻探器具,满足了地质调查取样多种需求。分析测试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地质样品分析测试的速度和质量大幅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取得实效,研发尾矿利用、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利用新工艺技术。

   对外合作取得长足进步。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CCOP 组织、国际海底管理局等国际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新加入了国际滑坡协会。 成功举办了第 34 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第 6 届国际地质与环境材料分析大会,举办了 4 期援外矿产资源管理培训班,有 19 个拉美和非洲国家 61 人次参加,展示了我国地质工作成就,增强了中国地质学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 完成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框架的建设工作, 配套开发的“全球矿产资源信息数据库应用系统”,已开始为社会提供服务。 中亚、东南亚、东北亚地质合作编图与重要成矿区带境内外对比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目前已 完成 1 ∶ 500 万亚洲地质图中国部分的编制,编制完成了中、俄、蒙、哈、韩五国 1 ∶ 250 万系列地质图,建立了相应的基础图件数据库。我局承担的第一个援外项目“ 马达加斯加 1 ∶ 5 万 地球化学调查”已完成第一阶段野外工作 。 援 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利比里亚等项目 也将陆续开展。

摘自张洪涛副局长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