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2006 年地质调查工作重点

发布时间:2012-05-22

  

  一是把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是国家战略性矿产勘查的重要基础工作。当前,发现并评价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后备基地,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以缓解我国资源供应短缺的紧张局面,支撑经济建设快速增长,是地质调查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重视加强重要成矿区带、重点矿种找矿前期工作。启动好矿产资源 潜力预测评价试点工作,为全面评价我国矿产资源潜力奠定坚实基础,力争 3 年全面完成这项工作,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真实可靠 的基础数据。继续加强矿 点、矿化点和矿化异常检查工作,精心组织实施好战略性矿 产远景调查,力争提交一批新的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基地 。

  加快推进重点矿种大型矿产 地的评价及勘查进度,力争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对于项目进展好,找矿前景大,资源潜力巨大的矿产地,要加快评价进度,通过 2006 年工作,结束一批重点项目,探明一批资源量,做好与即将启动的地质勘查基金工作的衔接工作。 2006 年计划安排 矿产勘查钻探工作量比 2005 年有大幅度增加,尤其在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矿产地更是加大了勘查力度。各地质调查单位一定要认真重视编制好项目设计,集中力量,加快进度,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

  切实做好能源矿产的综合研究及调查评价,要围绕部对能源矿产规划及行业管理的需要,及时跟踪全国油气资源现状,对重要油气盆地进行研究分析,开展陆域及海上油气勘查战略选区研究及重点地区调查评价。以煤炭、铀矿以及煤层气、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为突破口,开展大型煤炭基地之外的能源接替基地勘查。继续做好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查的同时,重视今年启动的南方硬岩型铀矿调查评价工作。认真做好油页岩勘查评价和煤层气勘探示范。积极开展海域油气盆地地质调查,评价油气资源前景。继续组织实施好北黄海油气资源地质勘查和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项工作。

  二是加快提高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以大区为单元选择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经济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重要地质单元,有重点地部署 1 ∶ 5 万区域地质调查。开展区域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和区域环境调查评价工作。集中资金集中力量积极开展 1 ∶ 20 万区域重力、区域化探和航空物探调查。完成已部署的 1 ∶ 25 万区调修测。

  加强基础地质调查资料综合集成与研究,提升基础地质调查成果水平。在全面完成青藏高原空白区 1 ∶ 25 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整合物化遥调查成果,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若干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综合研究和成果集成。编制区域地质系列图件,为经济建设提供一批基础地质图件和基础数据。

  继续做好服务于我国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土综合整治的多目标综合地质调查。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技术体系、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开展农业地质调查评价示范和综合研究,加速成果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完善城市地质调查方法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组织实施好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南京、广州等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示范经验。

  做好 1 ∶ 100 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前期工作,开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研究解决相关的关键地质问题。开展北部湾经济带、山东青岛 — 江苏吕泗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岸带的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调查。

  三是大力促进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全面启动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推进地方病严重区、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调查评价与供水安全示范。继续加强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开展北方地区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勘查,选择典型地区建立供水安全示范工程;继续开展四川省红层丘陵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开展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区、松花江流域和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继续推进西南岩溶重点流域的水文地质综合调查和地下水开发与石漠化整治示范。开展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

  加强重点地区突发性、缓变性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风险区划。继续开展 205 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继续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区示范建设和地质灾害预警关键技术方法研究。按照总体部署开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继续推进华北平原、西部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调查与监测。开展喜马拉雅山地区重大地质灾害调查与动态监测。

  加强主要城市、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区等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开展典型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按照统一技术要求,继续开展环渤海湾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长江中上游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完成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综合研究和成果集成。继续开展三峡库区、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

  四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加强区域性全国性综合基础编图与区域对比研究。实施好亚洲 1 ∶ 500 万亚洲地质图编图,我国海域及邻区 1 ∶ 500 万地质图,针对编图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相关专题研究。继续开展周边国家国际合作地质编图。加强中国大陆周边地区 1 ∶ 100 万地质矿产综合编图和主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及潜力研究,完善全球矿产资源信息数据库。

  结合地质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重大基础和疑难问题,加强理论创新,不断提高我国基础地质研究的水平。重点加强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结构及大陆动力学研究、热河生物群关岭动物群研究、华北地台东南缘晚新元古代地层与生物演化规律研究、我国新元古代南北方地层对比问题研究、中国主要标准地层建立与新的地层学方法研究等。加强地质调查关键地质问题和方法技术创新研究,以及同位素技术方法及应用的攻关研究。

  加强应用技术研究。针对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工作的实际需求,研究、开发、引进高效、便捷、实用的勘查评价、测试分析、数据处理及综合集成等环节的关键技术,研发地质调查工作需要的软、硬件产品和新技术方法,不断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研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切实有效的物化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隐伏矿床的定位预测方法,研发高精度、大深度的新型钻探设备、器具和工艺方法。发展低品位、难选冶等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广 “ 十五 ” 期间形成的物化探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快速提高勘查单位技术水平,提高地质调查应用效果。

  五是强化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实现公益性资料社会共享。 加快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进程。继续完善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加强系统的推广应用与技术支持。开发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形成工具组合式的地质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

  升级完善地质调查骨干网络体系,加强地质调查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地质调查三级网络体系建设,开发建设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为地质调查数据传输、处理和成果数据的共享提供支持。

  推进地质数据库和成果资料数据库建设,做好数据库维护与更新,建立健全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 2006 年主要开展 1 ∶ 5 万、 1 ∶ 25 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1 ∶ 50 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全国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库、全国地下水资源数据库、区域海洋地质数据库和航空物探与遥感调查数据库建设。重点加强数据综合、整理、验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工作。

  加强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更新维护已经建成的地质成果数据库、元数据库和目录数据库。开发完善地质资料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开展地质调查数据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技术基础建设,开发地质调查数据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平台。继续扩大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做到国家满意,政府部门满意,社会公众满意。

  六是切实加强地质调查组织管理与能力建设 对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实行统一部署,是实现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关键,关系到地质调查工作的全局和方向。组织实施好地质调查项目是履行职责,实现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地调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地质调查部署研究和规范立项程序的意见》 ,并将印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

  按照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要建精建强、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要建实建强的要求,大力加强地质调查队伍能力建设,引导和鼓励优秀的青年人才加入地质调查队伍的行列,立足用好现有人才,采取多种途径加强人才培养,通过野外实践、业务交流、项目合作、重大地调科研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形式,培养能解决重大地质问题的高层次、领军型、创新型人才。依托地质大调查项目,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集成优势。系统开展地质调查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制定和修订,加强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培训与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地质调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调查研究能力,全面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和水平。

摘自张洪涛副局长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