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科技创新迎接新一轮“大考”

——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侧记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采访组 发布时间:2016-09-07

 9月6日,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分组讨论现场。 李振涛 摄

 

 9月5日,参会院士、专家和代表在现场热烈交流。李振涛 摄

 

9月5日~6日,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在会上发出“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力实施‘三深一土’‘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战略”的总动员令,如一声春雷,唤起我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又一个希望的春天。

国土资源系统如何迎接科技创新新命题的“大考”?与会各方代表集思广益、共商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大计。

 

“国土资源工作需要科技强有力支撑”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姜大明部长关于科技创新定位的全新论断,引发与会代表热议。

“国土资源部承担了中央确定的四大重要战略任务——国家生态安全、国家资源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海域安全。这些国家重大需求,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司长于海峰认为,作为国土资源人,永远应当保持头脑清醒,“一旦发生卡脖子的事件,中国经济要发展,还要靠国内资源”。他认为要坚定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信念,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做好资源勘查和勘探。

“国土资源工作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撑。”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谢俊奇回顾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科技成果,深有感触,“科技创新必须与日常工作联系在一起,通过实际应用发现和解决问题,才能发挥效力。”

谈及青海“绿色勘查年”,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林亚松,既有信心也有担忧。他说,青海在绿色勘探技术改造方面已经投入了2000万元,但实践中他们深感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只有形成产业链,才能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为“三深一土”科技战略叫好 

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无疑就是“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

5日下午,听完“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报告会的裴荣富、赵鹏大、郑绵平等5位院士,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表示,“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是在充分认识地球和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提出的战略思考,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指明了新时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方向,令人倍感振奋。他们同时提出,宏伟蓝图要循序渐进实现,要按照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有序推进。同时要注意科技创新平台和队伍的建设,也要注意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三深一土’是在国家问题导向、战略目标、路线基础上确定的科技战略定位。”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任庄育勋认为,顶层设计的确立也给我们提出了现实课题,如何将“三深一土”目标与当前的找矿、地调等常规目标密切结合,如何在更好发挥社会应用效果的同时又不忽略地学基础研究,如何在强调成果转化的同时夯实专业技术基础?这些问题都不能再忽视。

就如何实施好深地探测战略,如何实现成为“领跑者”、进入“无人区”的战略目标,部地质勘查司司长王昆谈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一是要促进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高度融合,要强化地层综合信息提取,逐步构建起地表地下一体、三维立体研究的地质调查新格局。二是大力发展深部成矿理论体系、深部探测技术和装备。要优先选择资源枯竭需要就地接替的地方、对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有重大影响的地方、能解决重大地质科学问题的地方以及国家特别紧缺的矿种开展深部探测的示范。三是地质工作要从以解决资源问题为主向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并重转变,强化城市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旅游地质等方面工作。四是要充分利用地勘单位的力量,为地勘单位提供转型发展的机遇与空间。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指出,地下空间利用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向地球深部进军,摸清地下构造,发展相关技术。地下水保护与合理利用也在城市发展中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在深海探测方面,城市的开放发展要做好海的文章,促进海洋开发利用,发展海洋经济,拓宽发展空间,都需要海洋科技的支撑。

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周力表示,吉林省主要地处长白山地区,火山形成玄武岩覆盖,最厚超过300米,少的几十米,勘查开发成本费用高、技术障碍较大。多年来,部、省都做了很多工作,但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这次大会提出“三深一土”战略,明确提出向深处勘查,让他们对下一步长白山玄武岩勘查充满信心。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许大纯表示,山西省深部资源潜力巨大,但过去很多时候是“单打一”——找煤就不找铝、不找气,今后山西的深部探测要更注重综合性。下一步,除了深海之外的“两深一土”都要成为山西省资源开发“富矿”。

将土地科技创新战略,列入“十三五”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重点,势在必行,影响深远。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局长董菊卉认为,人们一般认为土地管理是政策性的,矿产管理是技术性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国土资源部提出,争取用十年左右时间改变目前在土地科技领域的跟踪模仿状况,进入世界第一方阵这一目标任务已十分紧迫。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朱立军指出,实际管理中实行占补平衡政策时占优补劣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贵州在全国率先进行了耕作层表土剥离探索,并在剥多少、剥多深、运多远、如何剥等方面形成规范,保证补上来的土地是熟地。但这还远远不够,剥离的过程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地质技术提供保证。剥离政策是管理创新,需要系统架构。

 

科技创新需要清除体制机制障碍 

此次会议前夕,《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相继印发,为大会提出的“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出了给力注解。

“为科研团队松绑助力”、“给研究专家个人自由探索空间”,“让科研人员过上更为体面的生活”这些话引起了与会院士及科研人员的强烈共鸣,“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让我们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对以后的科研工作充满了信心”。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利平表示:“科技创新战略要细化、实化、政策化、机制化,长久地坚持下去,抓好落实最重要。”具体来说,一是要搭建平台,与科研院所和相关大学合作建立科研创新平台,让科技人员有地方专心研究、安心做事。二是要整合力量。以内蒙古为例,国土资源系统有着庞大的队伍和强大的科技力量,但由于分属于不同的队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目前急需按照部顶层设计重新规划整合力量,集中发力。三是要制定政策,赋予科研工作者更多的自主权。

“科技创新如何有动力?松绑是关键。”北京市地勘局副局长吕晓俭认为,科技基础薄弱、机制体制缺乏活力、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会长时间“在路上”。有了顶层设计,还要有“细则”快速跟进,让科技创新真正落地生根。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上所说的:‘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张金昌认为,落实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比科技创新更重要。

“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层面是要让地勘单位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山西省地勘局副局长马斅民呼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地勘单位拥有深厚的科技基础,具有一定的科技优势,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能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充分调动地勘单位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

“创新绝非易事,成功布满风险,是失败托起成功,是挫折铸就了创新。”黑龙江地质矿产局局长于万臣提醒大家,在鼓励创新过程中,要建立容错、试错、纠错机制,让科研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政策都是好政策,但问题的关键是保证这些政策在基层落地,能经受住来自财务、审计、巡视等多方面的检验。”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所长胡时友说,好政策要真正落地,仍需要配套保障政策跟进。

四川地矿局总工程师李树也持有类似观点,他举例说明,比如按照现行规定,财政资金项目一律招标,并不适应地质工作的规律。地矿单位往往在某个重点工作区域,既有丰富的地质资料积累,也有对该区域独特的认识。采取招标的办法后,有优势的单位提出项目立项建议后,并不一定能保证自己中标。这不仅影响到地勘单位项目立项建议的积极性,更严重的后果是影响了地学研究的深入性和持续性。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增谦说,落实“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最重要的就是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人才保障。下一步,地质研究所将根据“三深一土”大战略重新制定所科技发展规划,全面融入这一总体战略布局。同时,结合研究所的实际,形成新的制度,为科学家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更宽松的环境。

“‘三深一土’搭建了国土资源科研的平台,但后续制度创新若跟不上,人才建设将受制约。”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副主任李文昌认为,地调系统实行不同层次人才梯队建设方案,根据这些方案,评上高层次人才后,工资待遇可进行一定比例的提高,但同时又普遍实行了工资总额控制的管理制度。这意味着,高层次人才要挤占其他人员的工资空间,且一个单位高层次人才越多、其他人员的工资空间挤压就会越大,多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会受到极大制约。

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局长崔岩抛出了一个问题,引发了与会代表们的深思:“十年来我们只培养了两个新院士,这些院士二十年前是老面孔,二十年后还是老面孔,为什么新一代年轻人出不来?”他呼吁,扫除制度阻碍,为特别优秀的中青年科学人才打通登上科学最高殿堂的道路。

(张 晏、周飞飞、李倩、王少勇、吕苑鹃、于德福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