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掀起向楷模学习热潮展示“杰出地质人才”风采

王立全 追梦高原

来源:地质调查报 作者:任淑珍 发布时间:2016-02-25


王立全研究员观察东川群黑山组板岩。

  王立全,现为地调局成都中心二级研究员,“东特提斯成矿带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首席专家,长期从事青藏高原、西南“三江”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及区域成矿研究工作,参与或主持各类项目/课题20余项,编写报告30余份,出版专著近20部。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以及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和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奖励及荣誉。

  “满头的银发整齐而均匀地排列,炯炯有神的目光永远充满睿智,言谈举止间总能喷薄出无比强大的爆发力以及对大自然无穷无尽的求知欲” , 这是王立全留给同事们的基本印象。正是其对地质工作无限的热爱和对新的地质现象永不停息地追逐,才使得其在地质行业一干就是30年,白了少年头仍不变那颗对地质事业的赤子之心,并在青藏高原、西南“三江”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青藏高原地质研究

  2000年,为了做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同时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地调局从全国60多个生产科研教学单位中选出万余名精兵强将,奔赴青藏高原,填补青藏高原中比例尺的空白区。王立全从负责“青藏高原南部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实施项目开始,便和青藏高原结下不解情缘,阅尽其各项成果、荣誉都和青藏高原有着密切关系。

  在负责青藏高原南部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项目期间,王立全组织全国各省(区)地调院、研究所和院校等20多个单位、近千人区调队伍,实施青藏高原南部空白区1 25万区调填图专项计划,保障1 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顺利实施。其间,他始终坚持野外一线工作,深入各区调图幅进行实地调研、技术指导和成果验收,在统一技术思路和技术方法、指导解决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蛇绿混杂岩填图、构造-岩浆-成矿带划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及时向社会和学术界展示青藏高原地质调查成果,王立全主持编制并出版了全新的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和青藏高原地区1:150万矿产及成矿背景图等地质-资源系列图件。首次以(岩)群/(岩)组级单位作为基本编图单元,引导了复杂造山带小比例尺地质图面表达,重新建立了青藏高原区域地层-构造时空格架,突出反映了青藏高原特提斯造山系的地质构造特色;以36个大地构造亚相作为基本编图单元,重新构建了“两条对接带、三大造山系、四大陆块区围限”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架,解答了洋-陆转换的实质是大陆边缘增生-碰撞造山过程;以大地构造相时空结构作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的基本方法,解析区域岛弧带、结合带、地块区等不同构造单元的成矿背景及成矿作用问题。该图集成为国内外地学界解读青藏高原地质不可或缺的图集与指南,为国土规划、资源勘查、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支撑及先导作用。

  王立全组织开展的“青藏高原重大关键地质问题研究”计划项目,解决了区域多个岛弧带及结合带形成的关键地质问题。在提出龙木错-双湖和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及南羌塘增生楔共同构成青藏高原特提斯大洋最终消亡形成的巨型缝合带新认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即两个大陆之间对接带);提出晚古生代特提斯大洋双向俯冲制约冈底斯带岛弧及雅鲁藏布江弧后洋盆、羌塘-三江多岛弧盆系构造格局等新认识,为青藏高原构造格架的建立和重要成矿带的地质背景深入研究提供了支撑。

  多年来,王立全极为重视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新的地质现象永远充满饥渴感。他为了考察未知地质现象,不畏路途遥远、颠簸难行,必须赶到露头亲自观察记录,这一点使他成了车队里的“名人”,车队的司机对他又怨又爱。怨的是跟他的项目出野外,经常会在路上行驶很长时间,相对其他项目组会累很多。爱的是他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总能感染、鼓舞大家。即便是在荒无人烟的高原,两三辆车,三五个人,也能让大家感到所干的事业轰轰烈烈。

  注重成果转化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王立全不仅是一位严谨求实的地质理论研究者,更是一位成果转化应用服务社会的实践者。其投身的地质理论研究不仅实现了理论的创新,更在于其瞄准社会需求解决发展问题,获得社会的肯定。其开展的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集成研究,大幅度提高了青藏高原重要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认知程度,强力吸引了商业性勘查资金的投入,促进了国家重要矿产资源后备基地的确立。王立全提出的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及大地构造划分方案,已被纳入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成矿地质背景技术要求”,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他对西南“三江”古特提斯构架和VMS型成矿作用等的新认识,指导了金沙江构造带的找矿突破,提出鲁春铜矿具有大型规模资源潜力,新发现红坡牛场铜矿。他合作提出“一个大洋、两个大陆边缘、三大多岛弧盆系”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构造格局和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及大地构造划分方案等新认识,作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贡献者之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其合作提出西南“三江”古特提斯构架、多岛弧盆系成矿模式和VMS型成矿作用等新认识,作为“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和“ 西南‘ 三江’ 多岛弧造山过程、成矿系统与资源评价”贡献者之一,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其主编的青藏高原1 150万地质图,被美国地质学家Kapp博士评价为“近十年来为促进青藏高原国际地学研究和深入理解喜马拉雅-西藏-帕米尔造山系作出了最为重大的贡献”;国土资源部组织的院士及专家鉴定委员会评价为“⋯⋯在系列编图理论方法上有重要创新⋯⋯,为高原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加强团队建设,专注人才培养

  多年来,王立全研究员不仅严于律己,并且能够用自身的信念和感召力去影响和培养身边的下一代地质人。他总是充满地质工作者的豪气和爽朗,年轻人特别喜欢听他的学术报告,图文并茂、条理清晰、铿锵有力、引人入胜。野外考察中,他总能激发年轻人围绕同一个问题开拓思路、碰撞出不同思想火花,并将自己的野外工作思路和方法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年轻人。而他在野外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求真务实的作风也深深感染着年轻的下一代。

  一次,他带领项目组从云南巧家县出发考察四川会东县香炉山铁矿,途中遇到省道310被雨水冲断,并且阴雨不断。由于观察的现象还位于香炉山南侧金沙江峡谷北壁,地形陡峻,无路可寻,要想到达目的地必须穿越丛林从山顶直下,加之雨势渐大,于是项目组商量决定撤回姜州乡第二天再进行现场考察。但在王立全研究员眼里,这点雨算什么,下到金沙江边上这点高度又算什么?只要今天能看到好东西,即使晚上回去又何妨?于是他带领队伍穿越丛林沿山脊而下,几次摔倒,划破手指,他也强忍着,为的就是不给队伍添负担。

  多年来,王立全以中国地调局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为支撑平台、青藏高原地质调查与研究项目为载体,领导建设了一支以老、中、青相结合的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团队,入选第二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团队中1人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人获得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1人入选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2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王立全研究员获得科技部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荣誉,入选第二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为西藏地调院、武警黄金部队十一支队等单位开展培训4次,约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