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展示『杰出地质人才』风采掀起向楷模学习热潮

姜月华 带着信念与责任跋涉

来源:地质调查报 作者:李亮 发布时间:2015-12-24

姜月华(左三)给学生讲解岩溶现象和含水层分布

  地调局南京中心办公大楼顶楼中部有一间小房间,这就是地调局南京中心水环院院长姜月华的办公室。每天清晨,这里早早地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简单的办公室里面,到处是堆放着的书籍、资料和文件,以及岩石标本,展开的地图有的已经泛黄,上面圈圈点点都是标注的痕迹。如果是晚上,你站在楼下望向整个办公大楼,会发现这间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水环院的职工说,只要院长没有出差或去野外,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能在办公室找到他,周末也不例外。这就是姜月华,国家专业技术二级研究员、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首席专家,一直奋斗在地质科研第一线的一名地质工作者。

  守护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的工作者

  有人说,地质事业是艰苦的,而基础地质更是地质工作中的艰苦工作。长江经济带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其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工作尤为重要,同时也更为艰苦。姜月华就是扎根在长江经济带,从事这项艰苦工作的一名地质人。

  姜月华在水环院的会议上多次强调,完成工作并不只是完成工作量和提交报告,而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他的项目中,完成工作量是最基本的,利用工作量去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才是主要的,他也是一直这样要求自己的。他在主持“东南沿海及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时,对苏锡常地区是一个含水系统的观点提出疑问,通过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分析和验证,最终提出苏锡常地区存在两个不同含水层系统及地下水流出变化的新观点,成了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在主持“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期间,面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系松散层广布,包气带和饱水带沉积物岩性十分复杂的现实困难,他迎难而上,开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工作,探索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和防治。他主持的每一个项目都在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断的严格要求和迎难而上,使得项目的成果被国内外所重视,一些成果发表后被美国权威检索刊物“SCI”收录,部分成果曾连续两年提交国际原子能机构。

  地质成果转化应用和服务社会的先行者

  地质工作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服务社会、服务百姓,地质工作者就是社会的服务者。多年来,姜月华始终践行着成果转化应用,地质服务社会。

  2008年,“5•12”四川地震,姜月华和地调局南京中心的同事们奔赴四川芦山县,在勘察的过程中,提出工程爆破、避让、搬迁和重新选址等建议,被当地政府及时采纳;2011年,河南大旱,姜月华又和同事们远赴河南,抗旱找水,钻孔出水率100%;2014年以来,积极创新中央与地方的合作模式,开展了丹阳、莆田和马鞍山城市地质调查。

  2015年初,中国地调局部署编制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时间紧、任务重。姜月华又开始带领水环院的年轻职工迎接一个新的挑战。召开会议安排工作期间,他提出“年轻人要勇于承担责任,要以年轻人为主”,而他亲自指导和把关每一幅图的编制。编图期间,他的办公室每天都充斥着讨论声,每一张图、每一个人提出的问题他都认真指导反复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图集及时提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而年轻的水环院在成果转化上又打赢了一场硬仗。

  非新无以为进的创新者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研究生课程“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治理工程”中有一段对地质雷达在地下水污染中应用的介绍。而这段被写进清华大学研究生教材的内容就是姜月华在工作期间提出并成功应用的成果。

  在主持“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期间,姜月华创新地提出用地质雷达和地电阻影像剖面法等新技术、新方法对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进行调查,属于国内首次。这种创新的思路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对有机污染地下水特性的了解、对新方法原理的熟悉,经过认真的思考、论证得出的结论。本次应用的成果示范,对污染场地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极具推广使用价值,也吸引了多个单位前来交流。

  律己律人的引导者

  姜月华团队的年轻人会在私下说“姜院长有时比学校的老师要求还严”,而水环院的同事都知道,姜月华在会议上最常说的就是“年轻人要敢于提出问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所以,水环院的年轻人在工作中都积极地学习,不断地提出疑问,不怕错,错能改之。长此以往,在姜月华院长的带领下,水环院已经建成一支由32人组成的城市地质环境团队,形成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3个研究方向,团队2人入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入选中国地调局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1人入选中国地调局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1人入选中国地调局杰出青年,3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1人荣获全国最美地质队员称号,团队获江苏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同时,他也培养出硕士生8人。

  他对年轻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加严格。有职工曾这样说“姜院长跑野外,你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一天下来,坐上车就能睡着。”他总是这样时不我待地投入到工作中。至今,他已荣获国土资源科技二等奖2项、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1项。

  投身地质事业的工作者

  投身地质献青春,二十七载心不悔。从1988年来到地调局南京中心,姜月华经历了地质行业处于低潮的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快速发展的21世纪初,整整27年时间,从刚毕业的学生到研究员,他把青春献给了地质事业。

  当知此身怀壮志,一路风雨又何妨。现在的姜月华不仅自己始终工作在地质科研的第一线,也开始培养新一代的地质人。薪火相传,这就是地质人的信念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