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专家论坛 > 专家论坛

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杨胜雄

发布时间:2005-11-30

  
   清俊的容颜,斯文的举止,人们很难将他年轻的外表与丰富的海洋经历联系在一起。今年 42 岁的杨胜雄 ,六次远赴太平洋,航程超过了 10 万海里, 开展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科学考察; 他曾担任中国大洋协会“资源勘查与评价”项目首席科学家、“深海勘探技术方法应用研究”项目责任科学家,并先后受命出任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海洋四号”、“大洋一号”航次调查首席科学家 , 指挥科学考察船圆满完成 中国大洋勘查开发科学考察航次任务;还主持多项国家“ 863 ”高科技的海洋技术研究攻关,硕果累累。

   2005 年,杨胜雄通过竞争,走上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这一新的领导岗位,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专注中国远洋科学考察事业

   1988 年, 杨胜雄从青岛海洋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由于在硕士论文中就关注着大洋锰结核,毕业后他来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始投入中国远洋科学考察事业。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从 1986 年开始执行中国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急需高素质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人员。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第二年,杨胜雄就登上“海洋四号”远洋科学考察船。从基础的地质取样开始,逐步熟悉并专注于远洋科学考察事业。

   1995 年,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开始首航, 杨胜雄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 分管新引进的多波束测量系统,通过这个航次的海上试验和消化吸收,他们成功地将这套先进的海底地形测量系统应用于海上调查,顺利完成东太平洋开辟区 15 万平方千米的海底地形测量,保证了我国按时履行向联合国提交 30% 区域放弃的义务任务。从此,海洋多波束测量这一新技术、新方法在我国海洋调查中大显身手。

   杨胜雄更广泛地参与到中国大洋科学考察事业的方方面面。他不仅登船参加远洋科学考察海上航次,还 作为主要成员参加我国政府向联合国申请将中国大洋协会登记为先驱投资者的报告编写, 1995 、 1997 年又先后两次担任 起草小组组长之一,通过对我国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开辟区资源评价,参与主持开辟区 30% 、 20% 区域放弃报告的编写。 1999 年, 经过远洋科学考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我国终于在东太平洋海盆拥有了一块面积为 7.5 万平方公里,拥有约 4.2 亿多吨多金属结核资源量,具有多金属结核专属勘探权,并享有商业开采优先权的“蓝色国土”。通过参与远洋科学考察,杨胜雄也 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起来,不断积累了丰富的远洋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经验。

   年轻的首席科学家

   组织完成海上航次任务是远洋科学考察工作中的重点。调查船每次远征科考,时间往往长达半年,远离祖国,仿如一块流动的国土。作为科学考察船的首席科学家,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海上调查工作经验,更需要驾御复杂局面的应对能力和出色的组织指挥能力。

   2003 年 5 月,时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的 杨胜雄受命担任“ 海洋四号”远洋科学考察航次首席科学家。和 “海洋四号”船前三任首席科学家以及国内其他远洋科学考察航次的首席科学家相比,当时年仅 39 岁的 杨胜雄是最年轻的一位。

   这一航次, “ 海洋四号”船正面临着新的情况和任务。一是调查任务的战略调整。我国远洋科学考察事业正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始由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查开发向国际海底多种资源拓展的战略调整。再就是我国正抵御“非典”袭击,远洋科学考察任务也面临这一考验。

   为了抗击“非典”侵扰,出航前“海洋四号”全船封舱消毒,并准备了充分的应急药品,辟出隔离病房。 5 月,杨胜雄率科学考察船 出航了。为了保证海上工作不受“非典”影响,考察船离开码头后,在珠江口附近海域停泊了整整 14 天,度过了安全期后,才开始新的航程。

   有些在陆地上非常简单的问题,到了海上,因为工具、物资等条件的限制,往往成为影响科学考察和安全工作的难题。 2003 年,“海洋四号”船龄已达 20 多年,步入了老龄期,船舶机械、调查设备都严重老化,故障频发。作为科考船的首席科学家,不仅要保证科学考察任务的全面完成,安全,更是 杨胜雄此行 最重要的责任。

   到达工区不久,调查设备就出现了故障,先是电机故障,几百公斤的温盐深测量仪泡在几千米深的海底, 杨胜雄紧急组织全船人员,手拉肩扛,整整花费两三天的工夫才把这一重要设备拖上船。接着,承担地质取样任务的滑轮居然被纲缆磨穿,缺口好似一把利刃架在钢缆上 ,一旦钢缆绷断,不仅设备丢失,科考人员的安全也将受到威胁, 杨胜雄紧急组织全船想办法、出主意,人工回收了已投入海底的取样设备后,更换了新的滑轮。就这样,他们一步步克服困难。

   作为年轻的首席科学家,杨胜雄充分发挥了集体和团队的智慧,经受住一次次考验 ,组织“ 海洋四号” 科考队员们 创新、改进作业方式方法,大胆探索,摸索出一套适合“海洋四号”在 国际海底区域开展多种资源勘查 的有效作业方法, 航程 2 万多海里,历时半年, 圆满完成了我国《 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 “ 十五”计划代号为 DY105-15 航次的科学考察任务, 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实施了富钴结壳资源的勘查和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的勘探,初步圈定出部分富钴结壳申请候选区,揭示了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东区结核的小尺度分布规律,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的西示范区获得了连续观测近一年的深海底流变化数据,并采集了 5272 千克 的多金属结核样品和一批富钴结壳及岩石样品。“海洋四号”船第十次胜利完成了中国大洋科学考察航次任务。

   从 1989 年首次出航,杨胜雄一直专注于大洋科学考察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海上科学考察和研究的经验,成为这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先后被中国大洋协会表彰为“大洋工作有突出贡献专家”、“做出优异成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积极投入海洋高科技研究开发

   在远洋科学考察中,中国常常受到发达国家对海洋高科技设备、技术的封锁和限制,杨胜雄深深体会到,海洋的竞争,是高科技的竞争,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海洋高科技。

   1995 年,在老科学家的领导下,杨胜雄步入一个全新领域——海洋高科技研究。他积极投入到国家“ 863 ” 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中海洋领域的高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主持 承担了 我国首批在海洋领域开展的高技术研究 “多波束全覆盖精密探测技术”、“海底地形地貌电子数字化成图技术” 课题 研究开发 。

   经过近 5 年的技术攻关,他们 充分发挥了多波束设备的潜能,从我国海洋地质调查承担单位及依托部门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的实际出发,自主开发研制了一系列的海底地形测量、制图等应用软件,很快投入到国家海洋调查及大洋矿产资源调查中,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为大洋矿产资源勘查等海洋调查、管理提供了高技术支撑。

   杨胜雄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海洋高科技研究工作中,在更高更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对海洋高科技的追求。他先后被科技部 聘为国家“十五” “ 863 ”计划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第一届专家组副组长, 参与组织实施国家在海洋高技术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并承担这一主题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

   十余年来,杨胜雄积极投入大洋矿产资源调查、海洋高科技研究等领域,成绩显著。 2002 年,他当选为国土资源部百名人才计划中首批入选人员,利用这一计划提供的经费支持,他进行了末次大冰期,即 3 万余年以来南海南部古海洋学及其与周边海域相互作用研究,同时还完成了在职博士进修学习,成绩突出。先后被评选为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国土资源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 2006 年,被国土资源部评选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受到表彰。(陈惠玲)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