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资源所流体包裹体与成矿模拟实验室党支部张作衡代表先进党支部发言

发布时间:2012-06-27

找矿突破 我们要走在前做表率 

 

    每年初夏,从人迹罕至的阿尔泰山,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天山深处,到烈日炎炎的东天山戈壁地区,再到酷热难熬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活跃着一批不畏艰险、不辞辛劳,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的年轻身影,还有一群常年在实验室盯着显微镜和显示屏默默奉献的瘦弱身躯,他们就是流体包裹体与成矿模拟实验室党支部的16名党员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刻苦钻研、任劳任怨。一本本整齐又翔实的野外记录本,一幅幅整洁又准确的地质图、一张张鲜红又滚烫的奖状或证书,一摞摞优秀的科研报告、一个个测试数据,一篇篇SCI论文……还有专著、发明专利,等等。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秘诀就是科研和党建相结合,把支部建设作为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抓手,用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爱,忘我地工作,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创先争优,走在前、做表率。
   

    一、在地质理论创新中科技成果丰硕,我们走在前、做表率
    长期以来,流体包裹体实验室党支部一贯重视科研工作和党建工作相结合,双抓双促进。党支部把党的工作全面融入凝聚集体、鼓舞士气、培养人才,促进发展的各个环节,营造团结拼搏、与时俱进的支部文化,培养对党忠诚、锐意创新的科研工作者,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地质找矿突破。
    我们实验室是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支部成员是矿产资源研究所创新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支部所有党员都是一线科研骨干,既承担基础性创新研究项目,如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也承担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和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还积极与企业或地勘单位合作。支部成员长期深入全国重要成矿区带开展工作或在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和探索,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学风严谨、作风扎实,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11年全室20人参与各类项目47项次,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最近两年支部共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4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1篇,核心刊物论文19篇。第一作者出版专著1部。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人次分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二、在找矿突破中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我们走在前、做表率
    流体包裹体实验室党支部长期承担着多项不同来源和级别的科研项目,面对野外山高、人稀、路差等不利因素,党支部坚持以“提升战斗力、加大推动力、增强凝聚力”为原则,“三力出击”,让地质锤声响在祖国大地,让地质人的身影印在深山险峰。
    在野外工作期间,党支部书记张作衡时刻重视培养项目组成员的责任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高质量地完成年度野外工作任务。在海拔3800米的新疆西天山,他带领年青年职工一行9人,开展野外调研工作。该区往往一天当中时而雨雪交加、寒风瑟瑟,时而阳光炽热、酷热难耐,条件非常艰苦。全组成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但大家都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痛苦,每天坚持一起下矿井、跑路线、填图、编录岩心。由于地表切割强烈,山体坡度大,加上严重缺氧,爬山很是费力,但大家还是边爬山边争相讨论地质现象和地质问题,仔细观察、详细记录。
尽管阿尔泰山海拔不高,但地表切割强烈,属无人区,车辆无法通行,要靠人走路。“老党员”杨富全不顾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带病坚持野外调研并担任野外小组组长。他选择最艰巨的任务,带领年轻的研究生测制地质剖面、观察矿化现象、到井下和采坑观察、记录、采集样品。阿尔泰山气候多变,今天是40摄氏度高温,明天就会降到20摄氏度以下,项目组在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的同时,有多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阿勒泰项目多年来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初步形成野外临时党支部的科研小团队雏形。
    在湖南,暑期是全年气温最高的季节,但为了不影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正常课程安排,党员袁顺达选择了这段最炎热的时候带领年轻学生在湘南地区开展野外工作。由于矿区地质条件复杂,野外地质现象丰富,有些观测点通常需要徒步爬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因此尽管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出发,但到野外现场的时候通常都已经是烈日炎炎,几乎每天吃午饭的时间都到下午2时以后。在井下,为了全面观察矿区岩体与矿体的相互关系,团队一天穿越了井下十几公里的巷道,为了能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观察井下地质现象并能系统采集标本,这个团队不得不在井下用面包和矿泉水当午饭。正是在这样条件艰苦、工作量大的野外工作经历,锻炼了团队每一个成员,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三、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走在前、做表率
    党员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党支部的战斗力。我们支部党员队伍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富有朝气。16名党员均为中青年科技骨干,其中13名具有博士学位,6人具有高级职称,2人为博士生导师,3人为硕士生导师。党员政治坚定,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党支部工作以清晰的思路和有力的措施,为地质调查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支部成员真正做到了“立足岗位比贡献,创先争优树标兵”。各类科技人才不断涌现,两年来多人次获得包括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以及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调查局首届青年地质英才计划入选者或荣誉称号,1人次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和中央国家机关第四届青联委员,1人获得首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1人次获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党员。2011年本支部导师培养的硕士毕业研究生同时获得了优秀论文奖、优秀毕业生奖以及李四光研究生奖,这在地科院研究生培养历史上尚属首次。
    就是这样一个团结协作、气氛融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党支部,目前正以昂扬的步伐和高昂的斗志在各自的岗位上,创先争优、积极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计划和358目标,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91周年和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