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青年地质工作者代表座谈学习《决定》

发布时间:2006-06-22


  1月23日,中国地质学会第10届青年地质科技奖评选揭晓,评选产生了10个金锤奖和40个银锤奖得主。2月25日,在刚刚换届之后,中国地质学会第38届理事长孙文盛、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秘书长朱立新与20多位青年地质科技奖得主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座谈。座谈会上,青年地质工作者们畅谈了自己对发展中国地质事业的想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刚刚颁布,中国的地质工作前程似锦,地质工作者们无不欢欣鼓舞。这对于青年地质工作者们来说,意味着机遇,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付出。因为 —— 青年肩上扛着未来(记者 赵凡)

 

  —— 青年地质工作者代表座谈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在成长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感觉到:时间在飞跑。

  1989年,在地质人才面临严重断层的情况下,两年一评的青年地质科技奖诞生,目的就是鼓励地质青年多出成果。17年,犹如弹指一瞬,当年获得金锤奖和银锤奖的青年地质科学家们,现在都已成为地质工作中的骨干和科研创新基地成员。一批批更加年轻的学者,前赴后继地投入到地质科学工作中来,保证了这项事业不断发展。

  2006年,对中国地质学会第10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0名金锤奖和40名银锤奖得主来说,从《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感受到的鼓舞和振奋,来得更加意味深长。因为,在未来的地质工作中,他们是地质科技的生力军。在中国青年地质工作者身上,寄托着地质工作的未来。

  一路辛苦走下来,他们的感觉是:值得坚持

  如今取得成就的青年地质工作者中,许多人都曾经受过上个世纪90年代地质行业低谷的考验。是脱离这个行业还是坚持下去?一路辛苦走下来,他们的感觉是:值得坚持。

  来自同济大学的刘志飞,1990年进入大学读地质专业时,认为从事地质工作可以得到野外津贴,有经济实惠。但就在上学的时候,地质行业开始滑坡,当时和他一同学习地质专业的90名学生中,有2/3分流到了其他专业。但他坚持没有离开,而且一直读到了博士。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地质工作的投入逐渐增加。21世纪初,国家支持基础地质研究的自然科学基金投入较10年前增加了3~4倍。国务院近期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能源、资源、海洋等地质工作内容列入战略重点,体现了地质工作的战略地位。最近,国务院又特别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国家高度重视地质工作的大好形势,青年人有了大有作为的舞台。刘志飞感慨地说:“我们应担负起发展地质事业的历史责任,做好自己从事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中国石化集团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的张异彪,199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在学习期间和工作后的一段时间内,他总觉得搞地质工作前景不明,特别是地处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各种诱惑很多。从1998年开始,他相继承担了《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专项(126专项)、215、429等海洋专项工作。大量的地质工作实践,使他切身体会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他也由此感受到从事地质工作的光荣。“说实在的,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从事地质工作如此坚定,如此热爱,如此执著!”他如是说。

  奋斗在地质行业的不同岗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在国家加强地质工作的春天里,要更加努力地为地质事业添砖加瓦

  参加座谈的青年,虽然工作在地质行业的不同岗位,但有一个心愿是共同的:在国家加强地质工作的春天里,要更加努力地为这项事业添砖加瓦。

  刘志飞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海洋地质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说,我国正在积极参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IODP)科学研究,我国科学家拥有免费参加航行考察并获取岩心样品以及全部科学数据的权利,可以大大推动我国海洋地质科学向国际前沿迈进。但是,我国地质工作的传统是以陆地为主,从事海洋地质工作的人员还很少。所以,刘志飞建议青年地质工作者能多投入到海洋地质研究领域中来,特别是像国际大洋钻探计划这样的国际海洋地质调查计划。

  张异彪说:“《决定》要求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开展区域海洋地质调查,摸清海域油气资源潜力。这确实很鼓舞人心。由于长期从事海洋地质调查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我们掌握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又地处上海浦东,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但由于一些问题,我们现在却还在为外国公司采集数据,地质调查研究力量在下降。希望有关部门在考虑大的海洋调查项目时,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而不仅仅是国土资源系统。”

  “地质事业的高峰何时到来?能持续多久?国家关于地勘单位的改制政策何时出台?”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浙江总队的徐宏峰说,“我们建材非金属专业,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非常大。建材行业队伍规模小,业务范围狭窄,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大家都急着找项目,心态比较浮躁。现在,《决定》出台,让我们吃了定心丸。我们企盼具体的措施能够早日出台,让我们能为地质工作多作贡献。”

  长江后浪推前浪,人才的成长也是个从积累、铺垫、继承到发展、创新、提高的过程

  青年地质队伍的建设,青年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几届金锤奖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的李素梅说:“青年人要发挥自己的作用,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比如,石油地质与油气勘探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发现并了解当前油气、矿产等能源勘探与开发领域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关键性、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展开科技攻关。”

  老专家无疑是地质事业的财富,但是,要保障地质事业后继有人,必须有青年专家不断涌现。座谈会上,青年地质学家都谈到了新老专家接替和继承的问题。他们一方面希望老专家能够对自己的成长加强指导,另一方面,也希望各个单位能够重用青年人,让他们有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李素梅说,对于青年工作者来讲,由于工作经验、知识积累与知名度等方面条件有限,往往经费来源不足,希望有关基金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用人单位应该充分发挥年轻人精力旺盛、创造力强的优势,大胆重用、提拔,做到人尽其用,在人员配备与政策方面给予充分重视,为科研团体与个人创造良好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与环境。

  作为地质科技工作的一线人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鹿化煜认为,国家在基础研究基金分配方面要继续加大向年轻人倾斜的力度。他说:“很多刚刚毕业的博士生或刚刚出站的博士后,精力旺盛,创造力强。但是,由于研究经费短缺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很难出成果。另一方面,一些大的项目又重复和集中使用在一些人身上,这影响了项目资金的有效配置,也打击了年轻人的积极性。

  目前在基层地质队伍的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基层青年地质工作者的普遍看法

  青海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的潘彤提出,目前地质人才和装备的现状跟不上加快发展地质工作的步伐。地质人才流失严重,野外地质人员不能满足现代地质工作的需要。所以,要从提高地质科技水平入手,从加强和提高地质专业人才素质入手,从提高野外地质人员职业道德入手,全面加强地质队伍建设。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湖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彭和求。他说,目前基层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地勘体制改革越到基层执行就越不到位,地勘项目经费不能直接用于找矿,基层地勘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地勘队伍年龄老化严重,青年地质工作者盲目改行,导致地勘队伍人才短缺;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待遇太差,地质工作质量下滑,找矿成果不显著。他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加强地质工作的同时,更要重视加强基层地勘队伍的建设。因为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野外地质队伍,才能更好地完成国家的各项地质工作,才能找到国家急需的各种矿产资源。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的许以明在座谈会上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但在会下他向记者表达了作为基层青年地质工作者的看法。他说:“在基层一线生产单位工作的青年地质工作者,要取得成果非常艰难,主要问题是体制不顺。我希望以《决定》出台为契机,加强基础地质研究,理顺体制,尽快建实建强各省的地质调查院,为广大一线青年地质工作者搭建努力奋斗的事业平台,切实提高地勘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对于青年地质工作者,地学前辈的成果,是一个台阶,他们应该站在这个台阶上,继续往上走。这就要求地学青年必须追踪前沿,勇于创新

  鹿化煜一直从事沙漠、黄土地区百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地貌演化等的研究工作。在学习和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基础理论离国家的发展建设实践,距离并不遥远。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尤其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迫切需要一些基础研究成果作为支撑。他说:“最近,我们通过对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大量测年和沉积记录分析,发现在1万年前这些地区的风沙活动很强烈,可能超过了现在。这表明,自然过程,尤其是气候变化,在沙漠变化和西北地区荒漠化演变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只是叠加在这种过程之上。以此理论来指导治沙工作,制定细致合理的方案,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区别对待,就可以使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作为《典型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程国明认为,《决定》特别强调的原始创新、自主创新,重视野外第一手资料,为青年地质工作者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2006年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中,也特别强调重视野外第一手资料,强调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结合监测院本身为国土资源部门服务的特点,该院对综合研究项目强调综合研究成果的提升、集成。他在发言中说:“项目完成后,我要对1999年以来国土资源部投资治理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工程进行总结分析,看哪些成果能为政府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哪些成果能为治理工程设计部门借鉴,哪些成果能为治理工程规程规范的修改和完善提供依据,在哪些方面能有创新。”

  在国家加强地质工作的过程中,地质青年必须发挥巨大的作用。正因为此,作为新一届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孙文盛部长给青年地质工作者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他说,当前,广大青年地质工作者,应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推动地质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己任,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负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厚望,把自己融入时代,融入事业,在实践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善待自己,争取使自己成为能解决重大问题的高层次、创新型、领军型人才,为新时期振兴和发展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地勘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