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石漠化治理及生态修复

发布时间:2016-05-31


团队带头人:蒋忠诚,二级研究员

一、团队概况

  20世纪90年代开创,主要研究机构是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和岩溶所岩溶生态与石漠化研究室,科技人员28人,学科带头人为蒋忠诚研究员、马祖陆研究员、谢运球研究员,研究室负责人为罗为群副研究员,部杰出青年人才有杨奇勇副研究员,共有博士15人。

二、主要成果及进展

  主持完成“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调查项目、广西科技项目等100多项。率先阐明了岩溶生态系统、石漠化、水土漏失的概念和评价方法,查明了我国西南石漠化分布、成因、演变及其危害(石漠化总面积由1999年的11.35万平方千米减少到2014年的9.25万平方千米),明确了451个石漠化县,将西南划分为石漠化8大类型区,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石漠化综合治理理论与技术研究领域均居国际领先地位,开创了岩溶区水土漏失理论,创立了峰丛洼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等独具特色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原创了表层岩溶水生态调控技术、水土漏失阻控技术、岩溶土壤改良技术、景观生态型土地整理技术、岩溶石山火龙果生态产业技术,为石漠化治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建立了广西马山弄拉、平果果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桂林会仙岩溶生态研究基地。弄拉由石漠化区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岩溶生态旅游区和新农村示范屯。果化由重度石漠化区建设成为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样板,植被覆盖率由不足10%增加到70%,农民人均年收入由不足500元增加到7000多元,火龙果生态产业辐射带动周边2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为我国生态修复和精准扶贫做出重要贡献,

  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300余篇(SCI、EI收录60多篇),出版专著8部,获专利6项,注册火龙果品牌商标3个,培养岩溶生态学博士和硕士40多人。科研成果被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科技日报、广西日报、国土资源报等多家媒体给予反复报道。国内外学者、各级领导和周边省、市(县)干部群众到示范区参观考察已1万多人次。

三、团队带头人

  蒋忠诚,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治沙和沙业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生态专家、中国科协岩溶与洞穴首席传播专家,《中国岩溶》刊物主编,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1、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1)主持完成“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多部门和地方科技项目40多项,揭示了北京西山岩溶地貌和南方峰丛洼地形成过程,从元素迁移角度阐明了岩溶环境对植物生态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率先开拓了岩溶生态和石漠化研究,首先提出石漠化是土地退化过程,建立了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和表层岩溶水生态调蓄模式和技术,在岩溶生态领域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

  (2)主持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形成了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规程,建立了不同岩溶环境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典型模式与示范样板。

  (3)主持中国地质碳汇潜力调查,形成了岩溶作用与碳循环调查研究技术方法,建立了中国地质碳汇观测网站,科学计算了中国岩溶碳汇潜力,探索了石漠化治理、岩溶土壤改良等固碳增汇途径。

  (4)主持了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考察,明确提出石漠区无土可流,为我国水土保持最紧迫的地区,考察报告引起了国家对西南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防治的高度重视,提升了石漠化区的水土保持地位,并纳入了国家水土保持法。

  2、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兴建了广西马山弄拉、平果果化、桂林会仙岩溶生态研究与治理示范基地。马山和弄拉平果果化石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效果,马山弄拉由石漠化严重地区成为广西森林保护区,还被授予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屯。平果果化由森林不到1%发展到70%,开发的火龙果产业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20%以上,不但在平果全县推广到5万亩,而且还广西20多个岩溶县推广。

  研发了水源林-表层岩溶水-水柜配套开发工程技术,成功开发表层岩溶水点15处,保证了2000多人生活用水和3000多亩耕地农业灌溉用水,即使在2010年的大旱之年,也能解决岩溶山区缺水问题。

  岩溶地质调查成果和方案促进了湖南大龙洞地下河,云南南洞地下河、八宝水库,广西福六浪岩溶水库等大中型岩溶水利工程开发,桂林丰鱼岩、湖南万华岩等旅游洞穴开发以及北京西山岩溶地质景观的保护。成功组织大量探采结合打井工程,为缺水群众提供水源。

  参与了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编写和IPCC第五次报告的国家评估,为地质碳汇列入IPCC报告作出了重要贡献。

  3、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发现了岩溶动力系统驱动元素迁移规律及其与岩溶区植物物种分布和多样性的关系,开拓了岩溶生态学研究方向。

  揭示了我国不同岩溶环境表层岩溶带的结构特征、形成机理,首次阐明了森林生态对表层岩溶水的调蓄功能,建立了表层岩溶水开发利用模式和技术方法。

  首次科学阐明了岩溶地区石漠化和水土漏失的概念, 建立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漏失防治技术体系。

  已出版专著1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SCI、EI收录30多篇),在国际会议作学术报告10余次,获专利4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被国土资源部连续评为 “十五”和“十一五”科技先进个人,入选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广西八桂学者、桂林市拔尖人才。

   4、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建立多学科交叉、多尺度融合的岩溶地质调查--石漠化生态环境评价与治理--岩溶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岩溶过程固碳增汇之岩溶生态系统研究与石漠化治理科技团队,固定人员28人,已发展成为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石漠化理论研究和治理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其中1人入选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和广西八桂学者,2人入选国土资源部杰青。

  作为第一导师,已培养硕士26人,博士6人。开展岩溶石漠化治理、岩溶水开发和岩溶环境地质调查技术等培训数十次,培训人员1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