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局先进事迹报告会 > 最新报道

一位共产党员的忠诚

作者:西安中心 尹立河 发布时间:2013-09-13
    同志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一位共产党员的忠诚。2009年9月9日,我们李向主任因突发心肌梗塞,倒在了他为之奋斗几十年的地质工作岗位上。今天站在大家面前,回忆我们英年早逝的好领导李主任, 内心的哀伤和怀念之情依然难以控制。

    2009年9月10日晚7点,经过17个多小时的颠簸,李主任的遗体从西宁回到了西安。几十位职工饱含着泪水,在风雨中静静等候了两个多小时。
吊唁大厅鲜花蔟拥,哀乐低回。一批又一批前来吊唁的人群,注视着他的遗像,有的放声大哭,有的默默落泪,有的掩面抽泣。

    男儿有泪不轻弹,许多堂堂七尺地质汉子们,却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泪流满面;女职工们嚎啕大哭,哭声让人撕心裂肺。他们实在不敢相信,朝夕相处的好领导、好兄长就这样匆匆离去。

    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手里攥着100块钱,流着眼泪说:“帮我买个花圈送给李主任吧,他是个好人哪”。一位职工遗属由子女陪护来到吊唁大厅抹着眼泪,手中的拐杖捣得咚咚响:“我老了也没用,能拿我把这好人换回来,那该多好呀!”许多离退休职工不顾年老体衰,颤颤巍巍、一步一步爬上七楼,非要给他鞠个躬不可。

    9月13日,去殡仪馆之前,李主任的爱人在家里给他整理最后一次行装,给他擦最后一次皮鞋,她把皮鞋擦得锃亮锃亮,一边擦一边失声痛哭。
送别的那天,雨一直在下,真情感动着天地。泪水伴着雨水,凄风伴着哭声。殡仪馆门前的广场上,挤满了告别的人群。国土资源部、陕西省、西北各省区地勘单位、地调局系统主要领导、中心职工和离退休人员、职工家属、生前好友700多人,他们没有一人撑起雨伞,大家让风吹着,任雨淋着,只为送李主任最后一程。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如此怀念李主任呢?我们就从他刚来西安中心工作时说起。

    那是2000年的春天,部党组决定让李主任到西安中心工作,迎接他的并不全是鲜花与掌声,更多的是现实的严峻。那时的西安中心正处于转型调整期,专业方向单一、基础设施落后、职工住房紧张,人才严重短缺,8年没进过大学生。

    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从上任那天起,就像一架不知疲倦的马达,高速运转着。他经过深入调研,西安中心的战略思路正式出台――筑巢引凤,主动出击,发展才是硬道理!

    那时的西安中心人才青黄不接,梯队出现断层。他认为人才就是资本,是单位发展的关键,与班子商定要广招人才。有人考虑到地质行业刚刚走出低谷,单位的发展定位也不十分明确,善意的提醒他:“进人可要慎重啊!”他却回答:“只要有人,咱就不怕没事干!”

    10年里,西安中心从高校招聘毕业生,从地勘单位引进技术骨干270多人。一个前瞻性的人才战略,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复合型的人才结构,建立了一支由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优秀青年组成的人才梯队。

    李向主任非常重视年青人的培养。从2002年开始,在资金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作教育经费,鼓励年轻的业务骨干在国内外学习深造,优选年青的项目负责人,短短几年就有20多位年轻技术人员走上了项目负责人岗位。我也是在这些政策支持下成长起来一名业务骨干。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这是人们对李主任的评价。2002年,“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正在物色牵头单位,李主任闻讯后主动请缨。考虑到西安中心当时没有真正的地下水团队,领导和专家一时举棋不定。后来他立下军令状,“只要把这个项目交给我们,干不好,我自动辞职!”

    项目接手后,他马不停蹄地组建项目团队,西北地区的地勘单位精干力量迅速聚集。他以前瞻性的战略视野,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组织国内外十几家单位的500多名精兵强将联合攻关,终于摸清了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的“家底”,也成功探索出一个做实大项目的模式和经验,项目团队获“国家西部大开发有突出贡献集体”奖,项目成果获“部科技一等奖”。

    靠胆略振奋精神,以创新跨越发展。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指示,“要在重要成矿区带,创造出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西北矿产资源丰富、勘探程度低,是有望实现出大成果的地区。西安中心位于西北地质勘查前沿,怎样在大西北打破地质找矿老格局?怎样联合各地区共同做好地质找矿这篇大文章?压力,给李主任来了动力。2006年,他组织30多位专家,认真研究西北地区各主要成矿区带找矿前景,为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思想的深度带来了实践的高度。部省合作,让他看到了西北找矿突破的曙光。李主任呕心沥血、东奔西走。短短2年时间里,他8赴青海、6上新疆、27次往返于北京,多次赴宁夏、甘肃和西藏,足迹遍布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他就像一团火,走到哪,就把他的热情燃烧到哪里。

    心有多大,路就有多远,境界就有多高,发展就有多快。2008年7月,国土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签署了联合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合作协议,这就是“新疆358项目”。一个部省合作的找矿新机制就此形成。

    部省合作机制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政府、地勘单位、企业的资金如何运用,利益如何平衡,项目如何组织,哪一个问题解决不好,统筹部署的找矿新机制就会落空。他作为“新疆358项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面对着错综复杂的问题,繁重琐碎的工作,从没有退缩过。他常说,“358项目必须成功,不能失败,这才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2008年11月,地调局与青海省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合作协议。

    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的资源勘查全面合作方案通过专家评审。

    而我们的李主任,正在这时倒在了为部省合作机制而忙碌的道路上。
 
    李主任到西安中心工作的这10年,他说的最多是改革和发展,讲的最多的是务实和创新,提的最多的是做强和做大。在他的心中,创新发展是永远的追求,做强做大是心中的理想,找矿突破是奋斗的目标!

    10年风雨兼程,西安中心实现了历史性大跨越,一张张日历变成了纷飞的捷报。西安中心总收入由2000年的18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亿7000万元,增长近10倍;职工人均收入由1.5万增长到8.8万,增长近6倍。可以说,李主任主政的这10年,是西安中心历史上发展最快的10年,是他殚精竭虑为广大职工谋福祉的10年,也是广大职工心情舒畅、团结奋进、共享和谐的10年!

    多年来,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周围,处处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心中装着群众的冷暖,唯独没有他自己。

    2000年上任伊始,地调局给西安中心专门给了一笔经费,买一辆好车方便工作。但他对班子成员说:“有车坐就行了,把这个钱还是用到刀刃上吧。”

    2001年,中心为李主任安排了一套大房子,他说,现在职工不能安居,我不能搞特殊化。结果他和妻子在附近租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一住就是3年。2004年,中心25层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办公楼和原有住宅区进行了维修,职工搬进了宽敞的房子和装饰一新的办公室,路平了、灯亮了,职工心中的灯,也亮了。

    由于工作繁忙,他没有时间照顾年迈的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妻子、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甚至没有做过一个完整的体检。他常常因劳累过度,血压升高,头痛了就用手指掐掐眉心,揉揉太阳穴。当每次看到他那布满血丝的眼睛,同志们很是心疼,纷纷劝他去医院检查,好好休息一下,但他总是说“没事,没有事!”

    看到李主任为单位拼命工作,办公室同志很担心他的身体,就在去西宁的前不久,提议周末去吃一顿他喜欢的臊子面,但后来为了准备会议材料他一拖再拖。万万没有想到,直到他去世前,也没能吃上这顿臊子面。

    同志们,计算生命的长短是时间,衡量生命的价值是贡献。让我们看看他生前的最后这几天:

    2009年9月7日晚,身为青海项目办主任,他前往西宁,筹备青藏专项会议。由于航班晚点,直到8日凌晨2点才到达西宁。

    早晨6点半,他就打电话询问会议筹备情况;8点半,主持召开第一次筹备会;中午12点半,他又打电话落实专家到会情况;下午4点,主持召开筹备组第二次会议;晚上9点,他又召集有关人员讨论会议细节。一切安排妥当,已经快到晚上11点钟了,满脸疲惫的他还不忘叮嘱大家快回去休息,这时他自己却直冒虚汗。

    谁能想到,李主任这支燃烧的火把,已经发出了极限的报警信号。

    9月9日,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7点40分,一向早起的李主任迟迟没有走出房间,会务组同志喊他去吃早饭。只听道他说:“你们先去,我马上就来。”7点55分,在走廊等候的一名同志见李主任迟迟没有出来,一推门,只见他软绵绵地斜躺在床上,紧皱着眉头,满脸大汗,一只颤抖的手抚摸着胸口,艰难地喘着粗气……

    救心丸送来了!120救护车赶到了!医生迅速进行现场急救!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李主任的生命火把,就这样熄灭了,他永远离开了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地质事业,他把生命留在了青藏高原,也把找大矿的未竟理想,永远留在了祖国的大西北!他用53岁的生命,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凸现出一座时代的精神丰碑。

    我们坚信,当年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新时期地质人的楷模李向精神,也一定会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地质事业而奋斗。我们的地质事业,也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像李向式的好干部。

    李向主任,我们永远怀念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