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历时232天航程近7万公里!这艘科考船满载成果回家了

来源:羊城派 作者:文/赵燕华;图/林桂炎 发布时间:2017-04-14

从广州起航,历时232天,航程近7万公里。 

今天(4月14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顺利完成2016年深海地质航次、中国大洋41航次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任务,返回东莞市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 
这是一次被誉为从深海大洋向极地冰海跨越的历史性航程,科考取得了五个方面的重要成果,将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能力。 

在发布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宣布“海洋六号”船胜利完成深海地质、大洋矿产资源、南极科学考察综合航次任务返航”,并发布“海洋六号”科学考察成果。

 

他指出,本航次历时232天,航程近7万公里,是“海洋六号”船入列以来,调查时间最长,参航和轮换人员最多,作业区域跨度最广,航行条件最复杂的一个航次。

他表示,这是一次从深海大洋向极地冰海跨越的历史性航程,是贯彻党中央“向地球深部进军”要求的实际行动,是落实“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的具体举措,彰显了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的能力。
 

据介绍,“海洋六号”船于2016年7月8日从广州启航,横跨太平洋,穿过赤道,驶过风云变幻内水道,挺进咆哮西风带,穿越风暴德雷克海峡,一直抵达南极半岛海域,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深海地质调查航次、中国大洋41航次和中国第33航次南极科学考察三项重要任务。
 

此次航行,开启了中国南极海域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的新征程。

航次调查涵盖了深海、远洋和极地海域,累计完成多道地震测量1420千米、多波束测量12326千米,浅层剖面测量7083千米,深海摄像138千米,以及重力柱状取样、箱式取样、地热测量以及温盐深探测共74个测站等,获取了一批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科考成果丰硕。

据悉,航次由国家多个部门共同组织,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

 

其中,深海地质航次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大洋第41航次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南极科学考察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经国家极地主管部门批准,纳入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高等院校等10家机构,123位科考人员参与科考工作。 

科考取得了五方面重要成果: 

第一,获得了南极海域宝贵的地质地球物理实测资料。 

一是首次对南极海域进行了大面积、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调查,为研究南极地质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是首次开展了大范围、立体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测,获取了南极海底近2万平方千米三维地形地貌高精度资料,可为我国后续科学考察和船舶航行提供水深数据。 

三是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地热探针,采获到南极海底地热流实测数据,填补了我国在高纬度寒冷海域相关探测空白。

第二,开辟了深海地质调查新区域。首次在南太平洋开展地质调查,发现新的富集稀土的深海沉积物,初步研究了富集机理,拓展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战略空间。 

第三,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 

继续在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开展调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国勘探合同区的资源环境状况。 

第四,实现了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第五,积累了全海域航行保障及复杂环境下开展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的经验,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