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海洋六号”的南极科考大员

来源:地调局广州海洋局 作者:陈惠玲 发布时间:2017-01-16

1月8日晚上,“海洋六号”返回锚地的路上,已是风起云涌,大浪从船头不时越过,巨大的涌浪将科考船抛起又跌落。经过24小时的奋战,“海洋六号”南极科考团队打了一个漂亮的短平快,在两次气旋过境的空隙,开展了首次地质测站取样任务,完成了3个站位调查,实现了全部调查手段进展顺利、整体科考任务完成过半的有利局面。

接下来又有2个气旋相继经过工区,一直需要等到12日晚上后,才有适宜作业的窗口期。因此,首席科学家兼临时党委书记何高文要求,利用抛锚的时间,对调查、船舶设备进行检修保养,等待新的时间作业窗口。“海洋六号”的科考指挥大员们,面对严苛的极地环境和陌生海域的严峻挑战,他们“胸有成竹、镇定自若、见招拆招”,不断总结经验,根据海况随时调整科考状态、统筹科考布局。

针对远洋、极地等科考工作条件艰苦,作业难度大,远离祖国大陆等特点,从1986年首次开展远洋科学考察,以及1990年首次开展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以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逐步形成了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戴着眼镜、说话斯文的何高文,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副总工程师,曾多次担任中国大洋科考首席科学家,如今,再次挑起南极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的重任,出任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兼临时党委书记。

大学毕业以来,何高文一直奋战在中国远洋科学考察的第一线。他17次远赴太平洋参加科学考察,先后8次担任过 “海洋四号”、“大洋一号”以及“海洋六号”等科考船大洋航次的首席科学家。2011年,“海洋六号”首航太平洋,何高文即担任第二、三航段首席科学家。6年来,他率领着科考团队年年远征太平洋,先后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3个航次和中国大洋科学考察5个航次任务,率先在中太平洋开展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在中、西太平洋分别圈定两个资源远景区,还基本摸清西太平洋数十个海山富钴结壳资源状况,使我国于2014年成功申请到第一块位于西太平洋的3000平方千米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20多年太平洋的风雨洗礼,将这位斯文儒雅、年富力强的科学家锤炼成为 “举重若轻、指挥若定、淡定果敢”的大洋科考总指挥员。

科考调查团队中,还有3位首席科学家助理。邓希光主要负责质量监督工作。敦实厚道、爽朗乐观、博学多识的他,是位经验丰富、责任心极强的科学家,也曾多次担任“海洋六号”大洋、深海资源航次的首席科学家,是本航次中仅有的几位到过南极的学者。19年前,他的博士论文即是以南极火山岩为研究内容。航次开始不久,他就应邀给大家做了《印象南极》的讲座,对于科考工区周边的群岛、山石的结构,那更是了如指掌、了然于心。

首席科学家助理付少英,稳重斯文,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南极项目的负责人。在南极半岛海域科考布设的每一条测线、每一个地质取样的站位,即是由他带领的团队精心研究、部署,南极科考调查作业布局,在他心中自有乾坤。这位来自陕西的关中汉子,从业16年来,这是第一次参加如此遥远的科考航次。他的南极科考目标就是,以南极为基准点,研究地球的环境变化响应。

首席科学家助理赵庆献,同时还兼任科考航次技术负责。这位40岁出头的山东汉子,壮实敦厚,有近20年南海开展地震调查的丰富经验。他行事雷厉风行,上月底从智利蓬塔登船,来不及休整倒时差,便随即召开调查部大会,迅速开展工作,将南极科考设计的各项调查任务、手段专业分解到位,落实到人,迅速将复杂的调查工作分解为条块分明的任务表 ,确保了南极科考重头戏多道地震调查在新年首炮打响。他与籍贯江苏的部门长关晓春,在南海调查中多次合作,两人虽是初次参加“海洋六号”科考航次,但配合默契,刚柔并济,为 “海洋六号”南极科考 “舞枪弄炮”的两员猛将。

科考船是海洋地质科学考察的重要载体,调查部实施的每一项任务,确定工作的坐标点位后,通过网络传输到位于船艏部的驾驶台,驾驶台即可根据其位置、作业内容设计出航行路线,或是保持既定的航速,或是启动“海洋六号”的定海神针“动力定位”给予支持,安全抵达既定位置后,驾驶台即通知调查部人员开始进行后甲板调查作业。两者缺一不可,密切配合,最终实现科考目标。

为应对南极科考的恶劣海况,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海洋六号”的首次南极科考配备了精兵强将。全船72位科考队员,不仅集中了最有实力的调查队伍,同时,还配备了由三位船长和两位轮机长率领的一支28人组成的强大船舶保障团队,为南极科考提供船舶航行安全保障和服务。

每次“海洋六号”进出港口锚地,或是穿越艰险航段,船长蓝明华总是神色严肃、镇定自若,坚守在驾驶台。瘦削高个的他,手持对讲机,犹如号令三军的指挥员,或是极目远望,或是发出一个个准确果断的指令。自2009年“海洋六号”入列,他已伴随着这艘英雄船走过了七载春夏秋冬,航程约14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6圈半。在担任船长的4年多的时间里,他引领着“海洋六号”安全顺利完成了多次南海、太平洋的科学考察任务。这位责任心强、敢于担当,工作非常认真细致、年仅30多岁的青年船长,斯文儒雅,一改人们印象中粗犷的大胡子船长形象,平日里还喜欢引经据典,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早已纵横中国海,数次跨越太平洋,而今又穿越咆哮西风带和凶险的德雷克海峡,率船深入南极海域开展科考,经历实在是不平凡!

指导船长何发光,是“海洋六号”船的首任船长,也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船舶大队的大队长。26年前,他大学刚毕业即参加“海洋四号”科考船首航南极,在他的心中始终存留着重返南极的一丝情缘。在获知“海洋六号”赴南极科考的消息后,他率先报名参航,这一果敢的态度,无疑给很多对南极科考心有余悸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为人爽朗,敏锐果敢,一双航海家必备的犀利大眼睛,能发现任何影响航行安全的蛛丝马迹,作为指导船长的他,每到关键时刻,他的提醒总是那么及时到位。

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船长,那就是来自中国极地中心的原“雪龙”船船长、现任“海洋六号”航海顾问的沈权船长,他有着上海人常见的儒雅文气,但他的航海历程,却令人不得不服。他曾驾驶 “雪龙”船15次远征南极、3次赴北极,绝对是大名鼎鼎的“雪龙大哥”。在“海洋六号”船,他依然船长本色,紧要关头,陪伴着“海洋六号”驾驶团队度险境闯难关,深受大家信任尊重。他对海洋六号的评价是,“操控性好,科考作业专业,国家很需要这样的科考船到极地工作。”结束这次科考航次任务后,他将全力投入中国新的极地科考船雪龙兄弟的建造工作中。

和甲板部门负责驾驶航行不同的是,轮机部掌管着船舶的心脏,一刻不停地向船的各个系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动力。“海洋六号”船的指导轮机长冼伟伦和轮机长耿志爱,率领着十几位轮机兄弟们每天战斗在轰鸣的轮机舱。船舶航行的动力、调查设备的启用,包括船上每天使用的热水、暖气,以及下水道的通畅与否,都与轮机部的工作息息相关。长着一副娃娃脸的轮机长耿志爱,心灵手巧,是位80后,但经验老到、功底扎实。2个月前,“海洋六号”在执行太平洋深海资源调查工作中,重要动力设备右推进电机轴承部分突发重大故障,耿志爱带领轮机团队耗时70多个小时开展抢修,为“海洋六号”的“右腿关节”做了一台“外科大手术”,保障了船舶安全航行。熟悉情况,知晓底细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船舶大队副大队长,担任“海洋六号”指导轮机长的冼伟伦一上船,即向临时党委指出,如此抢修难度大,史无前例,轮机长耿志爱功不可没。上船30多天,记者见到,这位副大队长兼指导轮机长的冼伟伦有着招牌的光头,咧嘴一笑的爽朗笑容,经常身着工作服,和轮机部的弟兄们战斗在一起,维护设备,抢修爆裂的油管,疏通下水管道等等,不仅没有架子,还处处展现了其“甘居人后、甘为人梯”的博大胸怀。

在这几位科考指挥大员的统领下,“海洋六号”在南极半岛海域开展多波束测深、多道地震测量、浅层剖面测量、地质取样等10余项调查工作。72位科考队员中,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人, 80后、90后的青年技术人员居多,博士、硕士众多。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主体,还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国家海洋局一所、二所、同济大学等科技人员。他们中,既有一批具有高学历的青年科学家,也有一批深谙深海远洋航海、科考作业之道的技术人员,年纪最小的仅22岁,他们年轻有活力,专业水平高,他们互相配合,紧密合作,向着世界上最寒冷、最严苛、最难以生存的冰雪南极南大洋,向着科学创新的高峰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