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姜大明: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培养造就高素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16-09-30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国土资源系统共有专业技术人才23万人,其中地勘行业17万人。但在“十二五”时期,入选国家各种人才计划的仅有10人和一个团队。我部曾经拥有40多名院士,现在仅有15名,其中13名年龄已超过70岁,近10年间只产生2名院士。总体上看,我们这支科技队伍大而不强,还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实现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战略科技突破,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培育年轻人才,用好现有人才,集聚创新人才,打造领军人才,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敞开胸怀、放开眼界,不拘一格培养和造就人才。各位院士专家是国土资源事业的宝贵财富,在发挥好科技创新领军作用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年轻一代科技人员的培养,爱才惜才、当好伯乐,促进青年才俊健康成长。要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坚持正确的人才导向,把适应国家需要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要把尊重人才与保障人才权益结合起来,改革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探索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度,探索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让他们各得其所,用自己的创新成果合理合法过上更为体面的生活。要建立完善“大项目出大成果、大人才”的机制,组建项目组要引入竞争机制,搞五湖四海,不能近亲繁殖。要注重专业匹配、知识结构和年龄梯次,让老中青各类人才都有发挥才智的位置和空间。
  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良好的学术生态是培养大师的土壤。历史上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几乎同时出现过大师辈出的黄金期,主要原因就是有充分自由的学术民主氛围。东边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以孔子、老子、墨子等诸子百家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家和科学家;西边的爱琴海边,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代思想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地质学是在“水成论”与“火成论”、“灾变论”与“渐变论”的争论中摆脱神学束缚,发展成现代科学的。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也是在学术争论中受到启发。现在,有的单位搞“家长制”“一言堂”,压制学术民主;有的同志在人才选拔、职称评定、项目评审、科技成果评价中有失公允,搞“手心向下”。这些沉疴痼疾制约了国土资源领域人才成长,应当引起深刻反思。要倡导学术民主,鼓励百家争鸣,乐见科技人员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要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学术争论不能变为成见。要优化学术诚信环境,严厉打击学术腐败行为。鼓励创新就要宽容失败,失误的教训也能成为宝贵财富。
  要在实践一线造就年轻创新人才。无论地质、海洋、测绘科学,还是土地工程技术,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科学研究的第一现场在崇山峻岭、戈壁沙漠、广阔田野和海洋岛礁,是通过实地观测取得第一手材料的科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经验累加特点。与以逻辑演绎和试验观测为基本研究路径的学科相比,国土资源领域科研人员出标志性成果更为艰难。李四光先生非常注重野外调查研究,为了验证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要亲自到现场考察。这一原则,在各类地质研究中他都毕生坚持,终成一代大师。在我们的科技队伍中,年轻人占大多数,但是入选国家“杰青基金”计划的比例较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实践积累和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对国土资源领域科技人才成长尤为现实和重要。
  长江后浪推前浪,雏凤清于老凤声。年轻人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要把培养和发现年轻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统筹当下人才配置与长远人才培养的关系,从科技创新事业大局出发,敢于给年轻人成长留足空间、压重担子,鼓励他们走出象牙塔、走进大自然,克服“轻野外现场观测、重室内数据模拟”倾向,在实践中砥砺成长。总之,要通过不懈努力,在国土资源领域培养造就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高技能人才,形成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涌流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