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姜大明:清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充满活力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16-09-30
  实现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新跨越,必须强化战略科技引领作用。与一般科技问题不同,战略科技更加注重长远导向作用、全局带动作用和基础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这一重要论断,把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提升到关系国家科技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明确了地质、海洋、测绘地信、土地领域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是向新时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出的动员令,是我们谋划“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依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战略科技问题,紧盯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原创性、颠覆性理论创新,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带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全面跃升,形成有效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总体布局。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了以向地球深部进军为统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科技“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战略,确立了“三深”战略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土地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的总体目标。这是规划之“要”,也是“十三五”时期以至更长时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大家一定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共同推动“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全面实施。
  ——关于深地探测战略。开展地球深部探测,既是解决地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需要,更是国家保证能源资源安全、扩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重大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举例指出,“从理论上讲,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矿空间分布在从地表到地下1万米,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米至4000米,而我国大多小于500米。”地球深部蕴藏了绝大部分的资源和能源,是维系万物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基础。有学者研究认为,如果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深度达到2000米,探明的资源储量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另外,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不足,与号称的“地上地下两个日本”相比,开发利用水平差距很大。无论是解决我国能源资源需求还是开拓地下发展空间,深地探测都是国土资源战略科技的不二选择。
  中央高度重视深地探测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此作出部署。目前,地球深部探测已列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科技部支持下,我部会同教育部、中科院、地震局等部门单位建立了协调机制,在地科院组建地球深部探测中心,组成了以地学界院士为主体的专家组和顾问组,正在抓紧编写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工程)建议书。
  实施深地探测战略,必须突出战略科技定位。要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梳理国内外深地探测研究成果和趋势,明确“跟跑、并跑、领跑”领域的现状和主攻方向。目标是,2020年形成至2000米矿产资源开采、3000米矿产资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储备一批5000米以深资源勘查前沿技术,显著提升6500至10000米油气勘查技术能力,争取2030年成为世界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的“领跑者”,在优势方向进入“无人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理论创新成果;加强先进技术和装备研发,提高深部资源探测能力,有效拓展第二找矿空间和地下发展空间,为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球提供“中国范本”。
  开展深地探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代际配置和极端情况下的资源保障等重大战略性、长远性问题,必须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国内保障资源安全,面向全球解决发展需求。要通过深地探测,开展以储备为目的的战略性矿产勘查,搞清资源家底,建立完善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做到“手握储量、心里不慌”。
  ——关于深海探测战略。海洋特别是深海作为战略空间和战略资源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深海探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海洋探测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进步,比如,在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勘探试采方面,已与先进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但在一些深海领域,我们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及有的欧盟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 
  大家知道,地球上海洋接近90%的面积是水深超过1000米的深海,深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矿产、生物等战略资源。专家们估计,全球未来油气总储量40%将来自深海,未来替代能源“可燃冰”也主要来自深海。深海更是研究解决生命起源、地球演化、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领域。因此,挺进深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迫切需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实施深海探测战略,重点是要围绕进入深海—认知深海—探查深海—开发深海这一主线,突破制约深海探测能力的核心关键技术,进军深海科学和技术制高点。要着力提升深海探测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形成深海运载探测装备系列化和配套能力,增强深海作业支持能力和深水资源开发能力,带动深海技术与装备的自主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攻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商业化试采,研制成功全海深(≤11000米)潜水器、1000-7000米级潜水器通用配套技术和深远海核动力浮动平台技术。当前的重点是,加快整合科研力量,形成集团作战优势。具体讲,就是要整合国家海洋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科研和调查力量,与中科院、海洋院校和海工装备企业的相关研究力量协同作战,力争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及大洋极地科考领域尽快进入世界前列,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试采方面取得突破,成为该领域“领跑者”。最近,有关方面在深海领域创新成果捷报频传,我们要闻鸡起舞,加快深海探测战略组织实施。
  ——关于深空对地观测战略。深空探测是未来国际科技竞争的主战场,深空对地观测是深空探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间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动力”,“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我们要在深空对地观测方面更加有所作为。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形成深空对地观测业务体系,在陆地资源调查及监管、地理要素观测、海域及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对陆海资源、气候、灾害的掌控和预测预警能力。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卫星应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卫星数据应用效率不高,共享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空天地一体化大数据集成融合技术、国土资源全要素遥感提取技术等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
  实施深空对地观测战略,重点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遥感信息技术日益增强的需求,实施对地观测卫星重大工程,发展深空对地观测技术,加强卫星遥感应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监测监管能力,更好支撑生态国土和智慧国土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国土资源领域发射21颗业务卫星、6颗科研卫星,整装建成技术先进、功能互补、协同作业的国土资源业务卫星观测体系;健全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卫星数据即时推送、处理和业务应用,推动深空对地观测在国土资源、海洋管理、测绘地信、防灾减灾领域进入世界前列。为此,要加大部直属单位、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信局系列重大卫星工程统筹协调力度,加快陆海卫星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促进卫星遥感数据共享和作业协同。要在运用卫星遥感提供的全球性、实时性、连续性地表观测数据方面下功夫,完善国土资源综合监测体系,提高国土资源调查和监管水平。
  ——关于土地科技创新战略。将土地科技创新与“三深”探测并列作为“十三五”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重点,是综合考虑我国土地科技发展现状、粮食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确定的。我国农村改革从土地承包经营发端,城镇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可以说土地制度创新书写了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史的辉煌篇章。相对而言,土地科技创新比较薄弱,特别是土地工程技术发展滞后,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明显不相适应。我们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做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但重视数量、轻视质量、忽视生态的倾向还很突出,一些地方地力严重透支,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与农产品持续、稳定、安全供应的要求有明显差距;一些地方耕地开发强度过大,水土流失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天然湿地被开垦破坏,与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山清水秀的期待有明显差距。中央提出,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势在必行,核心在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突破口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
  近年来我们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积累了一定的土地工程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锻炼了一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才,初步具备了土地科技跨越发展能力。新修订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首次设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职业,为土地工程技术人员“正了名”。最重要的是,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相结合,激发了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活力,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受到广大农民拥护,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实施土地科技创新战略,要以土地工程技术为重点,着力研发耕地质量提升、退化土地治理、荒废土地利用、土地生态修复等技术,强化土地整治的工程化、生态化技术应用;要加强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基础理论研究,全面发展土地调查评价、建设工程节地、土地立体开发等技术。目标是,争取用十年左右时间改变目前的跟踪模仿状况,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为此,拟在部土地整治中心基础上组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搭建国家级土地工程技术创新平台,集聚高端科技人才,整合重要创新资源,快速形成科技创新能力。各省(区、市)也要结合实际,及早谋划和推进土地工程技术创新。
  “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虽然“四位一体”,但基础不同、情况各异,不同阶段任务各有侧重,必须区分主次矛盾,把握工作重点,统筹协调推进。毛主席在1953年听取地质部工作汇报时,生动地把地质工作各阶段概括为:“普查是战役,勘探是战术,区域调查是战略”。实施“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也要处理好战略、战役、战术的关系,战略解决导向引领问题,战役解决布局优化问题,战术解决实施效果问题。要坚持用需求导向确定发展战略,用目标导向组织创新战役,用问题导向开展战术攻关,在整体推进中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科技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