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姜大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创新始终是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16-09-30
      国土资源事业是科技和人才密集型事业,地质、海洋、测绘地信、土地等各领域发展,不仅需要基础理论支撑,而且极大地依赖技术方法和仪器装备不断创新。可以说,国土资源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回顾历史,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指导下,我们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用科技创新推动了国土资源事业的起步和腾飞。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需求非常迫切。毛主席说:“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1952年,地质部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会议,就是研究地质工作的大转变、大发展问题。当时分管地质工作的陈云同志指出:“大转变、大发展就是根据国家需要整体规划,采用非常规的、创新的办法开展工作,不能象过去那样做多少算多少。”在中央的重视支持下,我们从人才队伍建设入手,组建院校、培训骨干,队伍规模由建国初期的几千人迅速发展到“一五”末的20万人,其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四分之一以上,知识密集程度仅次于当时的中科院和教育部。我们组织了一系列找矿会战,很快取得一批重大找矿成果。其中,找油突破最令国人振奋。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打破国际权威“中国贫油”的论调,提出陆相成油理论,预测了我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三个区域。后来大庆、大港、胜利等油田相继发现,有力证明了这一科学预见。我们联合攻关,在广东仁化和南雄发现了大型铀矿床,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他矿种找矿也实现了大跨越,全国探明储量的矿种,1949年只有2种,1952年增至10种,1957年增加到63种,到1966年增加到103种,至今已达162种。此外,地质工作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在地质灾害防治、干旱地区找水、贫困地区脱贫等民生工程建设中,不畏艰险、奋勇当先,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海洋事业的起步是从国家制定海洋科学远景规划开始的。1964年海洋局成立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新建一批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为随后组织一系列海洋调查和科学考察打下了基础,实现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战略目标。此后,又相继建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北极黄河站和雪龙船等极地调查体系,显著缩短了与先进海洋国家的差距。邓小平同志专门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测绘科学历史悠久。解放初期,为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迅速组建了万人测绘队伍,集中开展科技攻关,先后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基本大地控制网,确定了“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青岛水准原点。为提高测绘精度,又建立了新的大地坐标系和地心坐标系。最令国人骄傲的是我们自主测定了珠峰高程为8848.13米,改写了英国人对珠峰的测绘记录。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测一大队6位老党员回信中指出,“40年前,国测一大队的同志同军测、登山队员一起,勇闯生命禁区,克服艰难险阻,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对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确测量”,“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同志们建立的功勋。”
      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特区发展、国企改革、城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调查、评价、规划、监测和整治科技的发展,提升了耕地保护水平,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加速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续写了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我们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开发“天空地”一体化土地调查监测车载系统,构建在线土地督察系统,实施土地整治示范工程,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和节地技术攻关,增强了土地监测监管能力,促进了土地节约和高效利用。
      我们加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和能源分布资料图集,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的充分肯定。“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成为我国勘查投入最多、力度最大、成果最丰硕的时期。大陆深钻科学探测、青藏高原地质理论联合攻关、“蛟龙号”载人深潜、“海马号”非载人遥控深潜、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等,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们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监测预警研究,切实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支撑了地震灾后重建和三峡库区安全运行。强化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技术研究,有效服务了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和节能减排战略实施。加快现代地下水勘查技术体系建设,开展典型地区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取得重大找水突破,为870万缺水群众解决了安全的饮用水源。
      我们推进深空对地观测体系建设,成功发射资源一号02C卫星,成为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卫星和资源三号01星、02星等6颗卫星的主要用户,信息数据国产化水平大幅提高,为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奠定了空间信息基础。我们加强国际地学合作,提出和实施了若干国际地学领域重大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溶中心、地球化学中心和上海合作组织地学研究中心相继落户我国。
      纵观建国以来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历史,我们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努力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实现了在主要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始终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国家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跨越发展,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蓄积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这是全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结果,我代表部党组,向为国土资源科技事业倾注毕生心血的老领导、老院士、老专家致以崇高敬意!向为“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科技与国际合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国土资源科技事业发展的国家有关部委、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表示衷心感谢!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基础仍然薄弱,战略导向不够明晰,原创性成果不多,关键领域还受制于人;二是体制机制缺乏活力,调查与研究脱节,协同创新不够,创新平台体系有待完善;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拔尖人才少,领军人才稀缺,创新后劲不足。这些问题制约了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必须下大气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