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长江经济带地质工作研讨会 > 交流发言

充分发挥地质工作为皖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来源: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作者:孙爱民 发布时间:2015-12-11

首先,十分感谢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选择安徽省合肥市召开长江经济带地质工作研讨会,并代表安徽省国土资源系统,向国家部委、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各位领导和来自长江经济带10省市的各位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最繁荣的经济地带,也是我国今后几十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加强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对于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统筹协调发展、保护黄金水道环境生态、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作一简要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准确把握皖江在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和支撑引擎作用

长江流经安徽416公里,称八百里皖江。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从地理区位看,皖江经济带必将成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上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安徽闻风而动,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重大部署,形成了以芜湖为突破口、沿江城市全面跟进的开发新格局2006年,国家将皖江经济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重点发展区域,加速了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辐射转移。2010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确定的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合肥等859县,占安徽全省面积一半以上,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2/3以上。皖江城市带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占全国的比重都接近1/2,已经成为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经济中心。

从资源潜力和产业发展现状看,皖江经济带必将成为中部加快崛起的重要引擎。皖江经济带拥有资源优势,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0种,其中19种为重要矿产,是铜、铁、金、铅锌及水泥用灰岩、硫、明矾石、岩盐、石膏等矿产的主要矿集区。水泥用灰岩的保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1位,硫铁矿居全国第2位,明矾石矿居全国第2位。已形成马鞍山钢铁基地、铜陵有色金属基地、铜陵硫化工基地、海螺水泥产业链、池州轻钙加工基地、凤阳玻璃加工基地、定远盐化工基地等。皖江经济带同时也是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皖江经济带具有良好产业基础,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工业门类齐全,加工制造业优势明显,已形成芜湖家电、汽车,马鞍山钢铁,铜陵有色,安庆石化,滁州机械,巢湖、宣城建材、机械等产业集群。安徽9个皖江城市利用省外资金已占全省的70%,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占60%。皖江先进的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自主创新特色更加凸显,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具有显著的带头和示范效应。

二、地质工作为皖江经济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我省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先后投入19亿元专项经费开展各类地质调查与研究,全省地质研究程度显著提高,实现了“定位拓展、空间拓展、领域拓展”,不仅为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探索出有效路径,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在定位上,由以资源为主拓展为资源与环境并重。积极应对资源短缺与环境问题日益突显问题,加强了城市地质、生态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等的调查力度。我们开展了合肥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下空间资源适应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环境影响评价,为合肥市城市发展、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及轨道交通建设选址提供了基础性资料。我们开展了合芜蚌自主创新改革试验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沿江城市带水土重金属污染调查评价,为皖江经济带重金属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决策支撑。

(二)在空间上,由地表调查为主拓展到向三维空间延伸。在地质工作程度较高、浅表找矿难度加大、需要进行生态空间保护的皖江地区,由浅表层和浅层空间向地下深层及第二找矿空间延伸,我省率先在和县-无为地区开展了三维立体地质填图试点、在繁昌地区开展以物探方法为主的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和铜陵、庐枞地区深部矿调试点,在深部信息提取、多法探测推断深部地质结构、三维地质表达、典型矿床建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多个地区深部第二空间的找矿突破,为全国深部找矿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一批深部找矿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提交了一批大型矿产地,显示我省深部找矿的潜力,为皖江经济带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三)在领域上,由传统地质找矿拓展到经济社会全领域。由传统意义上的地质矿产和地质环境工作,拓展到服务地质资源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化建设、食品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广泛领域。我们开展的江淮流域多目标地球化学普查,分市编辑项目成果提交使用,展示和推广了土壤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地质资料,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区划、名优产品开发、土壤污染治理等领域,对江淮流域土地规划、经济布局、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在实际工作,逐步探索和积累了一些有效做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行业特征的安徽特色。比如: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泥河模式,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需求导向、多方联动、统筹部署、事权明确、共同实施、全面服务”的“皖江模式”,为区域和城市群多方合作开展综合地质调查提供示范;以及安徽省“基金先行、环境并重、公开优选、严格监管、多方受益”的项目流程,每年投入1-2亿资金开展省级公益性地质和科研工作,地勘基金引领,吸引风险投资,鼓励多方合作,实行公开竞争优选,对找矿有功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这些模式和经验的探索,为下一步开展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三、把握机遇抓好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

为积极响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呼应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决定,共同实施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双方共同出资,共同组织、共同策划、共同组队、共同实施,建立“五个共同”的地质调查工作新机制。今天的大会开始前,《部省合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协议书》已正式签署。下一步,安徽省国土资源部门将在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下,在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的指导下,在皖江九市政府的密切配合下,在相关地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共同抓好部省协议的落实。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坚持“四个服务于”的目标定位。以皖江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需求为导向,开展综合地质调查,查明基础地质条件,评价矿产等地质资源潜力,评价和监测地质环境现状与趋势,评价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承载力,建立综合地质信息服务系统,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三条红线划分、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服务于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

二是实行“一轴双核两翼”分区分层重点部署。围绕皖江经济带“一轴双核两翼”重点建设区,即以皖江为轴,沿江城市带、合肥都市圈为双核,宣城、滁州为两翼,进行总体工作部署;并形成四大工作区,即经济带与城市群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地质资源调查、重要环境地质问题及生态环境专项调查研究及土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四大工作区。拟分三个层次展开工作,即, 125万区域土地质量地质调查与评价实现全覆盖,调查面积达23650 km2 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重点开发区为重点,在7个市、县进行,调查面积11078 km2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选择有代表性、示范性地区进行,评价面积408 km2

三是注重提升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注重方法、技术的创新探索和总结推广,注重集成皖江经济带各类地质资料,创新地质工作新机制、新模式。在铜陵、马芜、庐枞三大矿集区,开展深部“第二空间”找矿,探索深部矿调方法示范。在宣郎广、皖东、安庆地区,积极探索浅覆盖区地质找矿方法示范,力争取得新的找矿突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将按“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的原则,建立数据集成标准体系,建立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管理系统与综合地质数据库,实现多时期、多来源、多专业、多格式的综合数据集成,提升地质调查工作及地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四是注重做好协调保障和组织实施工作。在部省合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中,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是重要的联接枢纽和组织实施部门,承担着上传下达、区域协调、各方沟通的重要任务,我们将成立精干的领导班子和专家队伍,全力抓好项目实施,按时按质向各地各部门提交项目成果,力争把该项目做成一个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全国示范项目和省部合作的示范项目。

各位领导,同志们,部省合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是一项任务非常艰巨的宏伟工程,也是一项促进皖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惠民工程,相信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的精心指导下,在友邻省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各单位不断创新实践和努力拼搏,我们一定能够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这项重大任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