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准确把握新时代新要求,谱写中国地质调查新篇章(成都地调中心 李文昌)

来源:中国地调局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2-21

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也要保护,地质工作如何保障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是摆在全局干部职工面前的重大课题。立足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坚持科技创新,加强信息化建设,谱写中国地质调查新篇章。

(一)加快推进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发展动力三个根本性转变是事关我局生存发展的大战略

以往,我们的区调、矿调,更多的是瞄准寻找矿产资源,目标单一,服务局限,社会认可度差。工作安排上沿用原苏联模式,以“覆盖国土”的方式部署工作,以点、线、面的数值要求考核图幅质量,很多成果束之高阁,鲜有人使用。新时代有新需求,我们的工作必须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服务方向要从过去以支撑服务矿产资源管理为主向支撑服务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管理转变,指导理论要由传统的地质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发展动力要由主要依靠承担项目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转变,使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个转变”是我局发展的重大战略。

(二)以需求为导向,建立解决“问题”的工作体系

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瞄准地学前沿问题,打破公益性工作唯比例尺标准的固有模式,做好顶层设计,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打破钻探就是商业性、大于1:5万比例尺就不是公益性工作的认识,建立不同工作内容、不受比例尺限制,多种技术方法协同攻关解决“问题”的工作体系。划分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考量的标准不是地质工作的比例尺,而主要看是否为国家需求,服务社会,解决民生。界定一项地质工作是属于公益性还是商业性,主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和特点来综合判断:(1)是否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为目的的地质工作。(2)从投资主体来看,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由公共财政投资,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由企业投资(在特定情况下,政府也可进行具商业意义的投资);(3)从投资的目的和性质看,公益性地质调查属于非营利性的地质调查活动,商业性地质工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活动;(4)从成本补偿机制看,公益性地质工作由公共财政支持,采用经费核销制,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支出则在企业成本中列支;(5)从产品来看,公益性地质工作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成果使用不具排他性),而商业性地质工作提供的是私人产品(成果使用具有排他性)。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地质工作体系,保障“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能。

(三)处理好技术人员 “转型”和“保存”的关系

从会议报告和我个人参与的研究表明,伴随我国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高消耗,我国大宗矿产石油、煤炭、天然气、铁、铜、铅、锌、铝、锰、镍、钾盐等保障程度持续下降,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我国大宗矿产需求增长将在2027-2030年出现转折,但在较长时间内需求仍将保持高位,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改善。未来10余年,国内能源矿产除煤炭基本能自足外,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从60%上升至70%左右,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将徘徊在37%上下;铁、铜、铅、锌、铝、锰、镍、钾盐等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多数将超过50%的警戒红线。因此,在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加强能源、生态文明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的同时,保留一定的矿产项目和适当承担矿产勘查市场项目,保留一定数量的矿产勘查技术骨干和团队。

(四)进一步简化管理环节,建立分级管理机制

改善管理机制,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为依据,简化管理程序、减负松绑,提高效率,适应一级预算对项目管理的要求,落实“放管服”,结合地质调查项目实际,能放尽放,调动项目人员积极性,激励业务人员全心投入业务工作。在运行方式上,以解决重大问题为依据,抓好立项和成果考核两头,构建以信任为前提的管理制度体系,强化信息化在管理中的应用,突出法人单位的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仅对可能有问题项目和有重要进展的项目进行检查指导,建立项目、法人单位、局(项目办)分级管理体系。具体的实施意见如下:

立项论证环节 :一是切实建立项目库,按照局确定的业务方向和规划部署,加强项目的提前谋划,充分研讨,形成立项报告,建立项目库。二是加强可行性报告研讨,技术与经济更加密切配合,按照要求,做好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力求避免多次变动和修改。

项目实施环节:一是项目组按照已通过审批的年度工作方案开展野外工作,野外出差审批以项目负责人为主。二是结题年度的野外质量检查与野外验收合二为一,避免重叠交叉。三是年度成果总结审查与下年度工作方案审核紧密衔接,避免脱节。四是推进关键问题和重大成果专家会诊常态化。五是为老专家的“传帮带”传统提供制度保障。

质量监督环节:一是做好法人负责制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的责任分工,发挥专家指导作用,提高项目质量,项目负责人是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是优化质量管理体系层级,建议局(项目办)、中心和项目三级管理,项目层级管理要实现全覆盖,中心加强日常管理,检查“问题”项目,局(项目办)抽查。

强化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一是进一步优化项目年度目标责任书的内容,更加细化和可操作。二是严格按照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由法人单位对项目进行考核,局对法人单位考核为优秀的项目进行考核。

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一是明确一般调整事项的审批权限,对于管理办法中容易导致不同理解的地方进行修改完善,进一步细化、明确一般性调整与重大事项调整的内容、权限的范围。二是建立科学家信誉制度,推行“黑名单”制度。三是强化追责制,发现重大问题推行“一事一曝”制度。

强化项目管理过程的信息化 :按照地调局的总体要求,项目管理全程强化信息化,进一步加强在地质云上的填报制和各种资料的上传制,实现采集、处理和应用的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