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球日 > 第48个地球日 > 局直属单位活动

科研人员要当科普主力军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苏德辰 发布时间:2017-04-24

科学普及并不局限于老掉牙的科学常识,好的科普作品更要反映最新的科研进展。而介绍最新进展、最新成果的科普作品,非原创不可。

 

作者(前排左五)带领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的学生野外体验剖面测量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的重视。

近几年,国土资源系统在地学科普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打造了200余家国家地质公园(其中33家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了一批地质场馆和100余家地学科普基地,创办了多个致力于国土资源系统科普的杂志和网络平台,培养了一批科普团队和科普人员,出版了上百种地学科普读物。国土资源部还组织进行了优秀地学科普图书评选等活动。很多地质公园和科普基地,结合各自的特点,联合社会各界举办了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

可以说,地学科普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繁荣的背后,仍然隐藏着一些问题。

首先,一线科研人员没有动力进行地学科普。真正从事地学科普的一线科研人员少之又少,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

近几年来,笔者利用业余时间在从事地学科普工作的过程中,目睹了基层中小学校师生、户外旅游爱好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地学科普的热情和渴望。而事实上,绝大部分参与研学活动的是高校地学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鲜有一线科研人员的参与或指导。这种情况与目前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政策有直接关系。一方面,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在大声疾呼加强科普;另一方面,科普工作并未真正纳入到地学科研或生产单位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中,科普成了良心活。正因为如此,许多单位的科普活动都是重形式、轻内容,重场馆建设、轻人才队伍的培养。

其次,缺少原创科普内容。科学普及并不局限于老掉牙的科学常识,好的科普作品更要反映最新的科研进展。而介绍最新进展、最新成果的科普组品,非原创不可。

由于缺少一线科研人员的参与,原创的地学科普作品奇缺。很多科普读物或是直接翻译西方的科普著作,或是东拼西凑而来。知识陈旧,甚至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的现象屡见不鲜。打着科普的旗号,侵犯知识产权的事件时有发生。

再次,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仍然缺少向大众主动进行科普的意识。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是科学家的天职,向公众普及最新的科学知识,同样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普不是科学家的份内之事,科普意识淡薄。

鉴于此,笔者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目前我国地学科普存在的问题:

一是尽快制定符合国土资源系统特点的科普机制。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明确,“十三五”时期每项地质调查计划、每项工程和每个具体的项目都要有明确的科普目标,项目成果中要包含科普内容,积极向公众宣传地质科技创新成果,增强公众对地质调查工作的认知程度,提升地质科技创新可持续能力。如果再配合明确的考核、晋升和奖惩机制,地学科普工作定会迅速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运动式的科普活动,不要搞形式主义。

二是从政策和宣传层面,努力在科研人员中营造积极传播科普知识的氛围,使好的科普作品与好的科研论文一样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西方发达国家,向公众进行科普已被视为一线科研人员的天职,越是精通自己本专业领域的大科学家,越重视对公众的科普工作。国土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评选等活动要坚持进行,对于侵犯知识产权、东拼西凑的劣质科普作品要建立必要的曝光制度。

三是讲好地球的故事,可以从方方面面进行。大到板块构造、海陆变迁,小到一砂一石的形成,只要认真总结,都有故事可讲。但在实际中,许多人主观上想从事地学科普,但是缺少经验,总觉得无从下手。因此,建议负责科普的管理部门和地学科普机构可以组织青年地学专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科普创作培训。如地球的诞生、原始生命的形成、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恐龙称霸全球又突然灭绝、地下宝藏、喜马拉雅山的崛起、火山的形成、地震的发生等等,地球科学所有领域的知识几乎都是公众关注的热点,有足够多的地球故事可讲。

四是在已有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中,择优挑选若干科普先进单位,进行重点扶持,从多学科、多种技术手段上进行地学科普试点,建设一批真正的优秀科普基地。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