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2-21 中国海陆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500万)

发布时间:2015-01-21

所在单位: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完成人员:刘光鼎、张洪涛、张训华、温珍河、郝天珧、郭兴伟、胥颐、邱燕、周坚鑫、张明华、侯方辉、江为为、杨金玉、王忠蕾、尹航、乔计花等。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参加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教育部中国海洋大学
教育部同济大学
教育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教育部中山大学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等
项目负责人:刘光鼎  张洪涛  张训华
项目办主任:温珍河
完成人员:刘光鼎、张洪涛、张训华、温珍河、郝天珧、郭兴伟、胥  颐、
  燕、周坚鑫、张明华、侯方辉、江为为、杨金玉、王忠蕾、
  航、乔计花、李日辉、王家林、郑彦鹏、吴时国、姜效典、
丘学林、郑求根、蔡周荣、张志珣、孟祥君、彭学超、曾荣佳、
黄忠贤、李良辰、郭振轩、雷受旻、丛鸿文、陈邦彦、何起祥、
  波、田振兴、徐  扬、张菲菲、陈  军、高晓军、陆  凯、
孙建伟、高志清、王保军、祁江豪、冯  岩、黄奇瑜、任海玲、
秦静欣、刘劲松、吕川川、徐亚、李志伟、胡卫剑、胡立天、
  健、姚永坚、高红芳、郭丽华、孙桂华、蔡观强、乔广志、
王乃东、梁秀娟、高  维、刘晨光、董冬冬、范建柯、陈  萍、
李三忠、夏  斌、刘海龄、刘  豪、朱礼敏、戴  磊、吴健生、
夏少红、黄海波、姜迪迪、耿  威、舒  晴、贾达吉、王明健
等等

主要进展

 

经过5年的努力,项目组顺利完成了八种图件及其说明书的编制和相关研究工作,实现了地球物理场与地质构造的海陆相接;并在此基础上厘定了中国海陆大地构造格局,重点反映了古生代以来中国海陆时空分布格局和不同地质时期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展示了中国海陆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指出印支期以前的古全球构造属槽台体制,新全球构造属板块体制,也称“块体构造学说”。“块体构造学说”是在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对“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和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初步建立了该学说的认识论、方法论,明确了块体和结合带的概念、类型与板块理论的关系等。

“块体构造学说”认为中国是一个拼合的大陆,大地构造演化史的特点是:

一个分界:以印支期(T2-3)为界。

两条锋线:特提斯域,滨太平洋域。

三次变格:特提斯启闭,影响整个中国大陆。

四条转换断层:新生代太平洋形成与发展。

五重演化史:Ant:陆核发展成块体;Pz:古中国大陆形成,尚无青藏高原,大陆东高西低;T3-K1:特提斯域青藏高原形成,严重挤压改造;T2-E23:太平洋形成、演化、板缘聚敛,板内拉张;E23-Q:板缘拉张,板内沉降。

2)以实际资料为基础,通过向上延拓、小波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区域场的提取获得地球物理场特征,编制了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和磁力异常图三种资料性图件。

3)分析各块体在地壳厚度、岩石层速度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特征,编制了莫霍面深度图和地震层析成像图两种解释性图件。

4)地质图作为基础性图件,从沉积地层、断裂展布、岩浆岩分布和基底变化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块体的区域地质特征;解决了海区地质图图面主要表示现代沉积,内容单一的编图难点。

5)以古新全球构造学说为指导,以资料性图件和基础性图件为依据,以解释性图件为参照,以清晰反映欧亚、印度和菲律宾海三大板块,西伯利亚、特提斯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构造格架为目标,编制了大地构造格架图,总结了中国海陆大地构造格架空间展布的特征。

6)综合使用古磁学、岩石学、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古气候、全球构造理论等进行古大陆再造的工作模式,取得中国(大陆与海区)块体拼合演化的认识后,选取10个时间断面(3、O3、D1、C3、P2、T3、J2、K3、E、N),编制完成了中国及邻区主要块体古大陆位置再造图。

7)针对菲律宾海板块构造单元、西太平洋俯冲模式、中国西部块体构造纲要、中国东部块体、台湾构造演化、中国海陆岩石层结构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