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汶川地震专题 > 专家解说

肖序常:汶川大地震凸显临震预报研究重要紧迫

来源:地质勘察导报 作者:滕艳 发布时间:2008-05-23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举国同悲。有一位老人更为此感到痛心,他就是著名的地质构造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肖序常。5月19日上午,记者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的办公室里采访了他。
地震成功预报有先例
    记者:能说一说您的感受吗?
    肖序常:这几天看着那么惨烈的场面,无比痛心,实在太难过了。作为一名从事构造地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这种感觉尤其强烈。我们应该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地震的预报研究贡献点力量。
    记者:有说法是,今天的汶川地震和32年前的唐山地震一样,都是不能准确预报的。您认为地震真的是不可预报的吗?能否介绍一下地震预报成功的例子?
    肖序常:地震成功预报是有先例的。约在1965年,前苏联地震学家费道托夫提出“地震空区”可能发生地震,他的预测很快在日本等地区得到证实。
    1975年2月4日的辽宁海城大地震是我国成功预报的一例。海城地震前,我国地震部门曾作出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早在1970年,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根据历史地震、现今地震活动及断裂带活动的新特点,曾确定辽宁省沈阳一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由于成功地进行了短临预报,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开创了我国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可以说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就我所知,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陈智梁研究员在执行中美合作项目期间,对1996年2月发生在云南省丽江县一带的地震做了较好的预报。
    这一项目是有关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地壳形变GPS的综合研究,项目在执行期间,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地区建立了GPS网站,监测高原北部和东部的地壳形变,包括应用空间大地测量全球定位系统GPS对滇中网和龙门山网进行全面复测,研究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GPS监测表明,当时川滇地壳菱形块体已经趋于活跃,除滇西外,西昌地区应力积聚,可能孕育地震,应引起重视。项目组及时将该消息报告了有关部门,成功预报了1996年2月在云南省丽江县一带的地震。这次预报获得相关部门的表彰。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十一五”期间,这个GPS监测站没有继续开展工作。
    还有其他成功预报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应该说,地震预报难度很大。可是,难度大不应成为我们退缩的理由。我们不应该因此就回避相关的问题,而应该亡羊补牢,加大对地震的相关研究力度。

汶川大地震地区附近是多发震地带,当务之急要注意诱发地震的发生
    记者:您认为当务之急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工作?
    肖序常:当务之急是要把地震区带灾害地质情况及时摸清。对堵江地段进行监测,无论强弱大小,都应注意搜集相关信息,避免发生堰坝、溃坝和洪灾。
    汶川大地震地区附近都是多发震地带,要注意这些地区诱发地震的发生。这好比是一个地方有了伤疤,再受伤时,伤疤处还是最容易受伤。汶川地震带可概括为“震级高,震源深度小,余震多而广”,因而破坏性很大,其北邻岷江地震带,西南紧临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地震带,这些地区都是目前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密切监测的地区。
    进行地震临震和前兆预报研究,注意研究前人积累的资料,学习借鉴国际前沿技术
    记者:相关科研工作开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肖序常: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一步加强地震临震和前兆预报研究,尤其在多震区的相关地区进行研究。
    汶川地区也可说位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但这次地震与三条北东向走滑断裂带关系更密切,分别是龙门山主边断裂带、主中断裂带和后山断裂带。主边断裂带由陕西勉县至广元—都江堰,长约500公里;主中断裂可称映秀—北川断层,也延至陕西,也约长500公里;后山断裂是汶川——茂县断裂。
    半个世纪来,这三条断裂带及相邻地区已发生多次地震,如,1933年8月叠溪发生7.5级地震,1957年汶川发生6.2地震,1970年大邑发生6.2级地震。值得提及的是,我国地质学界老前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春昱早在1934年介绍《四川松潘县、灌县间的地质概况》及“为四川叠溪地震向汉源县迁徙建议”时,就将汶川、北川这一带的地震情况作了报道和研究,将其岷江上游包括汶川茂县,以至松潘,及其西支流之理番县的地质概况作了详细介绍。更值得提及的是,为避免地震再发生,李春昱院士提出汉源县一带断裂带发生地震的可能,提出“万一再有强烈地震发生,汉源县难免不为叠溪之续。作者谨掬至诚,向汉源县作一个迁徙建议”。半个多世纪前,李春昱院士对茂县所属的叠溪一带不但作了发震的可能,而且还作了居民迁徙的建议,真可谓“先知先觉”了。
    由上可见,分析研究前人资料,提醒我们注意多发地震地区的加强监测以及从历史资料中总结地震发生的规律性、周期性是重要的一环。
    记者:新的技术和方法方面呢?
    肖序常:要加强测试地震的仪器、新方法和手段的进一步研究。学习借鉴国际前沿技术,加强与多发震国家——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等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
    探测水中的氡气和进行PH值的监测是目前地震预测重要的手段之一。1966年,苏联的塔什干发生一次5.6级地震。该地区有一口2000米的深井,自1961年起至震前,井水中氡的含量增加了3倍,地震发生后又恢复正常。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利用井水开展氡气测量,用于预报地震。    
    然而氡气的变化不仅仅是表现在水里,在固体岩石矿物中也可以体现。矿物内(如磷灰石)裂变径迹微观上的监测也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巴基斯坦在该前沿领域有相关研究,我们应该加强与其交流合作。

建筑工程的抗震问题建议立法解决   
    记者:这次汶川大地震房屋倒塌了许多,建筑工程的抗震问题备受关注,您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肖序常:以现今科技要达到预报地震仍有一大段路要走,因此加强建筑物的耐震性及教导民众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也是今后我们重点要开展的工作之一。
    海城地震由于震前作出了中期预测和短临预报,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因而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此外,由于震前广泛开展了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了应急防震的知识,也有效减轻了伤亡和损失。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各类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面对日益增多的建筑工程,如何严密监控,确保工程质量,特别是保证其满足抗震要求和结构安全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而加强“抗震工程”的研究,提供地震区带较大比例尺图件等也很重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抗震工程有更为详尽的规范,并予以立法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