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汶川地震专题 > 专家解说

中国四川东部2008.5.12 7.9级地震有限元模型初步结果

来源:地调局 作者:地调局发展中心情报室 发布时间:2008-05-19

    美国地质调查局利用了下载自NEIC(全国地震情报中心)数据中心的GSN宽带波形。根据数据质量和方位角分布进行筛选,我们分析了17个远震宽带P波、10个宽带SH波,及30个长周期面波。首先,去除仪器响应,将各个波转换成位移;然后,根据有限断层反演算法对断层的滑动历史进行约束。我们利用了USGS确定的震源(北纬31.10度,东经 103.3度)。利用Global CMT的快速矩张量解确定了断层面。

1、结果

经过两个位面的波形对比,我们发现,波节面(走向229.00°,倾角33°)与数据更加吻合。利用一维地壳模型内插CRUST2.0,这个面上的地震矩释放为0.115E+29 dyne.cm(达因.厘米)。

2、滑动分布截面

图1. 滑动分布截面。断面的走向由黑色箭头指示,红色五角星显示的是震源位置。滑动幅度以色彩显示,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的运动方向在图中显示为白色箭头。等高线显示了破裂起始时间,单位/秒。

3、数据对比与合成地震记录

图2. 远震地震体波的对比。数据为黑色,合成地震记录为红色标注。所有的数据和地震合成记录都以P波或SH波到时进行排列。每条波迹末端的数字,是观测到的峰值振幅,单位/微米。每条波迹初始部分上部的数字是震源的方位角,下部的数字为震中距。

图3.1 长周期面波的对比。数据为黑色,合成地震记录为红色标注。所有的数据和地震合成记录都以地震初始时间进行排列。每条波迹末端的数字,是观测到的峰值振幅,单位/微米。每条波迹初始部分上部的数字是震源的方位角,下部的数字为震中距。

图3.2 长周期面波的对比。数据为黑色,合成地震记录为红色标注。所有的数据和地震合成记录都以地震初始时间进行排列。每条波迹末端的数字,是观测到的峰值振幅,单位/微米。每条波迹初始部分上部的数字是震源的方位角,下部的数字为震中距。

图4. 叠加在ETOP2上的滑动分布的地表投影图。黑线代表了主要的板块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