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青藏铁路纪行 > 沿线报道

驼路沟:寻访深山探宝人

发布时间:2012-05-22


  (本网讯)14 日早晨 8 点 40 分,我们带着明显加快的心率从西大滩出发,前往驼路沟寻访深山里的探宝人。

  之前还是在格尔木野外工作站知道这些探宝人的踪迹,他们是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的地质队员,在驼路沟一带寻找一种重要的战略矿种——钴矿。

  我们一路返回纳赤台,在彭华的指引下,司机多吉在一座废弃的水泥厂附近偏离青藏公路,驾驶着越野车直接插入一条人迹罕至的土石路,向着群山深处开去。说是一条路,其实只有两道车辙印依稀能够分辨。一路杂石散落,崎岖坎坷,越野车近乎于蹦跳着向前行驶,我们三人在车里颠簸摇晃,苦不堪言,而多吉牢牢把着方向盘,安之若素。进山之后,道路更加糟糕,深不见底的沟壑不时出现在车窗下面,看得人心惊肉跳。彭华打破车里的沉默,开玩笑地说,大概也只有这帮玩命的地质佬能到这种鬼地方来。

  一路看过去,车两侧的山风化严重,通体土黄,没有一点绿色,苦闷而单调。偌大的山谷中只有越野车的轰鸣声在回荡,此外连只飞鸟的影子都没有,这帮“玩命”的地质队员到底在哪儿呢?彭华告诉我们,地质队野外工作一般会选择在路边安营扎寨,仔细留心路边有可能找到他们留下的痕迹。果然,路边的小河沟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啤酒瓶,不远的地方又看到一只烟盒,这让我们惊喜了好一阵,在这样的荒山深处,发现一点人活动的痕迹心里会好受许多。

  一路颠簸,一路坎坷。拐过一处山坳,眼前突然出现 3 个大帐篷,车里顿时一片欢呼,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的让我们给找到了。

  “有人吗?”呼呼的山风呛得我硬生生地把话咽了一半回去。

  一个头发蓬乱的年轻人走出帐篷,迎了上来,见到我们十分惊奇。据他介绍,他们有 20 多人,来自北京中矿湖南二中队,刚来驼路沟一个多月,负责钴矿评价项目的钻探工程。说着,他指了指身后 5000 多米的山顶上,那里隐约可见一座钻塔。“钻探设备是怎么运上去的?”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年轻人咳嗽了几声,指着帐篷旁边的铲土机说,“全靠它开路,再用拖拉机运上去的。”仔细看附近的山坡上,果然有一条之字形的路通往山顶。看着他焦裂的嘴唇隐隐还有血痕,我们没有再多问下去。显然,这支来自湖南的队伍还不太适应高原野外作业。

  沿着年轻人指引的方向,我们直奔数公里外青海地质调查院钴矿评价项目的“司令部”。 10 分钟后,我们找到了地质队的大本营,上十个帐篷散落在干涸的河道两旁,看来这支队伍人数不少。

  走进项目指挥部的帐篷,我们简单说明来意,室长张玉宝等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小小的帐篷内刚刚能够直起腰身,中间是一个煤炉,角落里依次摆放着三张简易行军床,条件是有些简陋,可在荒凉的山野里,有这样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让人倍感亲切而温暖。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野外一线的地质队员,但眼前的面孔仿佛都很熟悉,他们面色黝黑,衣着简单朴素,不善言谈。对于野外艰苦的生活,张玉宝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张罗着和他的伙伴们打开驼路沟钴矿区地质图,向我们介绍项目工作的情况。

  2000 年,青海地调院驼路沟项目组在一次化探扫面中发现了这一带的矿化异常,经过地质队持续 6 年的工作,共投入坑探 1400 米 ,钻探 1 万多米,如今一个中大型的高品位富钴矿初露端倪,前景十分诱人。初步查明,这一带钴矿脉体从大本营附近到长征沟绵延近 8 公里,矿体呈不连续分布,是一个喷流热液型钴矿床。驼路沟钴矿项目已被列为青海省重点项目,目前,野外现场共投入 150 人左右,后期负责钻探工程的北京中矿还将陆续增派人手。预计在年内完成 6000 米 钻探量,最终提交矿区钴储量。

  言谈之中,张玉宝等对驼路沟钴矿资源前景充满信心,我们也打心眼里替他们高兴,这么多年的辛苦和汗水没有白费。由于要赶往下一个点,我们没有久留。就在上车离去时,不远处一顶帐篷外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句“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的歌词,忽然在我的脑海里变得生动具体了。(李晓明、 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