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 > 文献与资讯

海洋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

发布时间:2005-06-30

  实现信息化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任务。海洋信息化工作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国家海洋管理的需要,它不仅是推动我国海洋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靠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撑。

  海洋信息化是在国家信息化统一规划和组织下,逐步建立起由海洋信息源、信息传输与服务网络、信息技术、信息标准与政策、信息管理机制、信息人才等构成的国家海洋信息化体系;利用日趋成熟的海洋信息采集技术、管理技术、处理分析技术、产品制作和服务技术等,建立以海洋信息应用为驱动的海洋信息流通体系和更新体系,使海洋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业务走向一条健康、顺畅、正规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国家海洋信息资源的科学化管理与应用。

  海洋信息化当前任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海洋信息的数字化,将历史与现实的、不同信息源的、不同载体的各类海洋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以海洋基础地理、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等为主题的、统一的、标准的、易于理解和使用的海洋基础数据库。二是海洋信息的网络化,建设海洋实时信息采集与传输网络、统计信息网络和海洋行政管理信息网络。三是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业务化,开发和整合支撑海洋管理、执法监察和国家安全决策的信息系统和信息产品,并实现业务化运行。四是海洋基础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开发海洋基础性、公益性信息资源,研制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海洋信息产品,促进海洋信息产业化进程,实现社会共享。

  海洋信息化工作取得的进展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沿海国家解决陆地资源日渐枯竭的主要出路之一。近几年来,全球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推动了我国研究、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步伐,由此带动了对高质量海洋信息广泛和迫切的需求。与此相适应,海洋信息化进程加快,海洋信息化建设在许多方面有了长足发展:海洋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中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建设正式启动,国家海洋局政府网站、中国海洋信息网、各海洋专题服务网站建设不断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继续深化拓展,海洋运输、港口、渔业、石油等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信息化工作飞速发展,沿海省市海洋信息化工作也有长足进步,基本满足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等需求。

  从总体看,近几年海洋信息化取得的重要进展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并完善国家海洋信息化规划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现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加强对我国海洋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根据国家信息化的统一部署和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修改并继续完善了《国家海洋信息化规划》,制订了国家海洋信息化的中长期目标。

  国家海洋信息化的中长期目标是:建立健全海洋信息化管理机制;建成面向海洋管理和服务主题的多级信息平台;建立起高速、大容量和统一的信息交换网络系统;建设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标准统一,并适应海洋事业发展要求的海洋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提升海洋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满足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的需求,全面实现海洋信息化,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

  2. 海洋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和技术有新的提高

  近几年来,我国海洋信息获取手段已有质的飞跃,信息获取能力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由海洋卫星、飞机、调查船、岸基监测站、浮标和志愿船等组成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海洋动力环境观测和监测技术、海洋生态环境要素监测技术、海洋水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遥感技术等一批海洋数据获取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海洋信息处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具备了海洋信息实时、准确、安全传输的能力。

  ——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形成了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开通了全国环境监测网,实现了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准实时的传输。

  ——由海洋站观测系统、志愿船观测系统和数据通信网络组成的海洋站和志愿船观测系统建设项目通过验收,该系统能对我国近岸海域的潮汐、波浪、温度、盐度和海洋气象要素进行自动观测和数据自动传输,实现了海洋环境监测站工作自动化,以及志愿船自动监测和数据自动传输。

  ——我国第一颗海洋水色试验型业务卫星海洋一号成功发射,经处理的卫星数据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河口海湾及航道监测与治理、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监测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与资源开发服务中起到重要作用。

  3. 多级海洋信息业务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沿海省市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海洋的投入和对开发利用海洋重视程度的加强,地方海洋管理部门越来越迫切地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如省际、县际间海域勘界、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执法监察等。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近几年来,在国家海洋信息化工作的统一规划下,通过构建沿海省市海洋信息管理与服务体系、推动沿海省市海洋信息化进程,沿海省市海洋信息化工作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启动并完成了与山东、广东等省的海洋信息联建共建工作,通过国家与地方共建联建等方式,建设沿海省市海洋信息中心,形成由国家级中心为枢纽,各沿海省市中心为基础的海洋信息管理服务体系,促进国家和地方海洋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履行海洋管理职能对海洋信息服务的需求;形成了覆盖国家涉海部门与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统计体系,并初步建立了海洋信息多级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为地方海洋机构提供了有效的海洋信息业务服务。

  4. 基础性海洋信息工作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来,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海洋“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海洋勘测专项计划及科技兴海等一批重大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的推动下,海洋资料管理与服务、海洋信息系统网络建设与管理、海洋情报服务、海洋文献服务以及海洋档案管理等传统的信息服务领域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和跨越式的发展,初步建立海洋空间数据协调、管理与分发体系,并开展海洋信息元数据网络服务工程建设。

  ——在海洋空间数据获取、处理、存储和管理的技术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完成了1:100万和1:50万海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初步建立重点海域1:5万中国近海基础地理数据库。

  ——建立了中小比例尺的海洋基础数据库群和综合性的海洋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灾害和海洋情报文献等海洋信息的搜集、传输、处理、存储、管理等功能。

  ——海洋信息产品制作与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公报、年鉴、统计等面向公众的多种产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特别是在海洋信息可视化产品制作、三维海底地形模拟和WebGIS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批支撑海洋管理、执法和权益保障等的专题信息产品。

  ——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了国家海洋局政府网站和中国海洋信息网,海洋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增加了海浪预报、海温预报、主要港口潮汐预报、海滨浴场环境预报、海洋时讯、海洋管理工作通讯和沿海省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等信息内容,提高了海洋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公众服务能力,促进了政务公开。

  ——通过开展全国海洋信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海洋行业计量认证、重大专项质量保障工作,保证了海洋调查、环境监测信息获取、处理的质量。

  ——在信息技术开发创新、跟踪引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海洋遥感、多元数据复合与同化、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5. 建设完善国家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根据我国海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正在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完善并整合面向四个海洋管理业务的信息系统,逐步形成标准、数据、平台三统一的业务化运行的海洋管理信息系统,满足海洋管理多方面工作需要。

  ——海洋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在原有基础上,完善系统功能,扩充信息量。

——海域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对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信息系统、省际间海域勘界信息系统、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等专题系统进行整合,规划设计海岛海岸带、海籍管理等业务功能。

  ——海洋权益综合信息系统在现有海洋划界计算机总体支持系统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设计涵盖海洋划界决策支持、权益管理以及国际合作等管理业务功能。

  ——海洋执法监察综合信息系统针对地方省市需求,开展海洋执法业务示范系统建设工作。

  6. 规划海洋信息化工程标准体系

  建立有效的、高层次的海洋基础信息管理体制,建立海洋信息共享、信息安全和保密有关制度,建立海洋信息化标准体系,是提高国家海洋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与水平的基础。

  海洋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共享分类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在国家相关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在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方面,研究在海洋信息领域的具体应用。

  海洋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制订海洋信息分类与编码、海洋信息交换标准格式、海洋信息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标准、海洋信息元数据标准、海洋资源和环境要素分类体系与编码及其图示图例规范、海洋资源和环境图制图标准等标准与规范。

  海洋信息管理和共享分类体系建设包括制订海洋信息共享服务管理办法、海洋信息共享权限与服务方法、共享数据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办法、海洋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库管理办法、信息库运行标准规范和管理办法、信息库数据更新与维护规范、数字档案管理规范等。

  7. 重大海洋信息化相关项目启动,推动海洋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近几年来,几乎所有国家涉海重大项目(如科技部信息共享工程、电子政务、908专项等)均将海洋信息的获取、处理、管理和服务纳入其中,提高了海洋信息化业务的专题支撑保障能力与技术创新水平,加大了海洋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力度,推动了海洋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⑴ 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近几年启动的“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以“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面向科学、面向社会共享服务”为主题,将经过十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完成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建设。具体包括:

  ——建立健全国家海洋科学数据的管理与共享协调机制,形成完善的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法规体系和规范标准体系,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从事海洋科学数据管理和服务的人才队伍;

  ——建立以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为核心的共享数据库系统,使其成为拥有要素齐全、时间系列长、覆盖区域范围广、高分辨率海洋科学数据的权威收集管理和共享发布中心,并建成一批标准化的海洋科学数据集产品;

  ——建立结构完整、技术先进、高速高效的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络,开展海洋科学数据的应用服务,实现除国家要求保密的海洋科学数据外全面的、多层次的海洋科学数据的网络共享发布。

  ⑵ 海洋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

  围绕国家目前正在组织实施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海洋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已进入可研阶段,海洋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海洋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是在摸清现有支持电子政务应用需求的海洋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以现有海洋信息资源整合改造为核心,建立海洋专题信息库、海洋专题信息产品库和海洋综合信息子库;加工生产海洋基础地理、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遥感监测、海洋管理、海洋卫星遥感影像等系列产品,形成标准数据产品库;完成海洋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和元数据库建设;完成海洋标准信息产品加工等规范及相关管理办法制定、运行管理培训等基础性工作。

  ⑶ 中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

  将于2004至2009年实施的“中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908-03项目)是中国未来“数字海洋”建设的基础。该项目建设将在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有限目标、分步实施、着眼业务化应用的基本思路指导下,围绕“一个平台、一个系统、一个原型”进行构建:

  ——构建我国近海“数字海洋”数据基础平台。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利用历史资料、908调查资料,海洋监测、观测和海洋管理等业务化工作中获得的资料,建立起多学科、多专业的数据库体系,实现数据的整合改造和集成,制作各类海洋信息产品。在此基础上,构建海洋数据仓库和信息传输与交换网络,通过国家海洋信息资源交换中心,实现海洋信息的共享服务,提高海洋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海洋经济规划、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海洋执法监察等提供海洋政务管理和辅助决策支持;建设海洋信息公众服务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海洋综合信息服务。

  ——建立“数字海洋”原型系统。开发海洋信息高新技术,实现海底、水体、海面及海岛海岸带的可视化再现、预测和预现,不断推动“数字海洋”的发展。

  8. 海洋信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

  近几年来,海洋信息领域国际合作范围和信息交换渠道进一步扩宽,参加了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联合技术委员会(JCOMM)、东北亚海洋观测系统(NEAR-GOOS)、国际海洋资料和情报交换委员会(IODE)、ARGO等一系列国际海洋信息服务领域的合作项目。通过这些海洋信息领域的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为国家获取了大量的海洋基础资料信息,拉近了与国际海洋信息技术发展的距离,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确保我国获得最大的资料共享权益和海洋信息高技术。

  9. 海洋信息安全工作不断加强

  建立了海洋信息化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机制,正式发布了海洋赤潮信息管理暂行规定、海域勘界档案管理规定,正在编制完善网络管理技术规范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海洋信息安全管理规定,根据不同需要建立了内、外网间网络防火墙系统和网络病毒防范系统,为网络系统业务运行提供安全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