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 > 文献与资讯

测绘部门信息化进展情况

发布时间:2005-06-30

  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理信息的需求,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需要,近年来测绘部门在测绘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实现了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快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的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一、测绘信息化建设的条件进一步改善

  (一)法制环境不断完善

  在2002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的基础上,各级测绘管理部门制订了配套制度和地方测绘法规,进一步完善了测绘信息管理的法规体系。国家测绘局共确定了13个立法项目,完成了4项,8项正在进行,新增立法项目3项,省一级测绘管理部门制定和修订的地方性测绘法律法规有45项,发布重要规范性文件27项。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测绘事业健康发展、地理信息的开发与应用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测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2004年国家测绘局完成了总投资2.6亿元的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共采购硬软件设备5711台套,其中计算机及外设3128台套,测绘专用设备447台套,软件2027台套,机房设备109台套,使测绘系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历史性跨越,数字化测绘生产能力比该项目建设前提高约4倍。截止到2004年底,国家测绘局系统共拥有计算机1.3万台,数字测绘仪器设备5千多台(套);测绘行业持证单位共拥有计算机5千多台,数字测绘仪器设备总量为5.6万余台(套)。

  全行业500多家单位建立了局域网,国家测绘局以及直属单位建成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办公环境。建立了内部办公业务网,开发了国家测绘局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领导办公、文件档案管理、保密管理以及其他日常业务的网络化运行,实现了政务信息的有效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国家测绘局政府网站进行了改版,增加了测绘经济、教育培训、测绘人才、精神文明、测绘科普等模块,原有模块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充;网站功能更加完善,增加了地图审核、网上监管等系统,填补了互联网上地图信息监管的空白。

  加强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密工作,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审核认定的网络安全技术,制定了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各单位网络建设中均不同程度配备了防火墙安全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等信息安全系统,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三)测绘科技创新成绩显著

  大力促进测绘科技创新,促进测绘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数字化测绘技术,多项科技成果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2001-2004年,测绘科技成果登记数160项,绝大部分科技成果已经得到转化。一批测绘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社会以及省级的奖励,其中获国际科技奖1项,国家科技奖11项、省、部级科技奖108项、社会进步奖66项。进一步完善了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目前测绘行业几乎所有生产、科研、出版单位全部采用了数字化技术,为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二、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成绩显著

  国家测绘局组织完成GPS国家网、军事网和地壳运动观测网三网联合平差和“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建设;完成全国天文大地网和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联合平差工作,获得了近5万个点的地心坐标,精度有较大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大地控制数据库。

  全国140万公里的县、乡道路车载GPS数据采集和建库工作基本完成,1:100万、1:25万数据库得到全面更新,使这些数据的现势性大大提高,其中1:100万数据库还增加了土地覆盖、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库,可更好地满足电子政务和经济建设的需求。1:5万数字栅格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地名数据库、土地覆盖数据库、正射影像数据库等建库工作已经完成,数字线划地图数据采集工作全部完成,总数据量达到2.5TB(万亿比特)。

  各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陕西省初步建成了较完备的多尺度、多数据源、多分辨率、无缝的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广东省建成了覆盖全省的1:1万、1:5万、1:25万4D(数字线划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数字栅格地图)产品数据库;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实现了城区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的定期或实时更新,浙江省在1:1万比例尺地形图全省覆盖的基础上,“十五”期间每年完成500多幅3D(数字线划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产品的生产,已完成了全省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的制作,基本扭转了基础测绘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局面;重庆市基础地理信息框架建设被作为市十五项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之一;厦门市组织测制并实现了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全辖区覆盖;河北省完成了覆盖全省的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数字城市”示范工程——“数字威海”地理空间框架通过验收。还有一些省级数据库正在准备通过鉴定或验收。许多市县级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也在积极开展。

  2000-2004年测绘系统共完成近27.6万幅地图的数字化工作,其中数字线划地图15.5万余幅,建立了3.5万幅图的数字高程模型;生产了8.6万幅数字栅格地图。完成了293种、30万余幅基本地形图数据的数据库入库,总数据量达到980万MB。生产了749种、近8.2万幅专题数字产品,总数据量为172.8万MB。测制地图82.5万幅,其中数字线划地图为41.6万幅,数字高程模型7.7万幅,数字正射影像图21.7万幅。进行了218万平方公里的航空摄影,服务总值合计3.4亿元。

  (二)数字区域建设积极推进

  在测绘部门和有关综合部门的共同推动下,黑龙江、江苏、河南、江西等省相继成立了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陕西、江苏、湖北等省测绘局承担了地理空间协调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海南、山西、湖北等11个省、市提出了建设“数字区域”计划,4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数字城市”计划,其中9个省已将“数字区域”建设纳入当地“十五”计划,如“数字吉林”已列入省“十五”百项重点工程,投资3.8亿元,由省计委和省测绘局组织实施。4个省已就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专门立项,其中陕西省专项投资为2.03亿元。“数字河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已被列为“数字河北”28项重点工程中的第五项。《“数字重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纲要》已纳入重庆市十五发展纲要,基础地理信息框架作为市十五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黑龙江测绘局提出的“数字龙江”被列为生态省建设十大工程之一,已正式实施。广东省基础测绘十五计划——数字广东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的建设和应用已获省政府批准,拟投入经费1.7亿元。

  三、地理信息应用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为领导决策和经济建设服务成效显著

  国家测绘局向30多个中央部门无偿提供了2002版的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环保、国土资源、农林、水利、广播电视、安全、海关等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大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持。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平台建设,协同配合中央领导机关和国务院20多个部门开展了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了为国务院提供服务的政府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国务院防汛气象信息系统、西部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等地理信息应用工程。建设了为中央办公厅提供服务的9971项目。启动了防震减灾指挥信息系统、党政外交空间辅助决策系统、全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工程;与广电总局联合建设“全国广播电视覆盖管理系统”;会同民政部开展了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成果数字化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公安部合作完成了公安边防边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与外交部合作了中越边境勘界信息系统;与国家安全部联合开展了建设国家安全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的工作;与交通部合作制作完成电子版《全国公路网图集》;连续三年为国土资源部提供了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服务。地方测绘部门协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发了海南防洪电子沙盘系统、天津市119消防报警系统、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系统、湖北省公众定位服务系统、陕西省公路路况管理信息系统、珠江口海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一大批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地理信息数据及测绘技术的引入,使重大工程规划和实施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工程的效益和精度,缩短了工程周期,节约了大量经费。例如,重庆至兰州成品油运输管道建设利用DEM数据与遥感卫星影像相结合的测绘技术进行数字选线,比传统设计方式缩短线路122公里,为国家节省投资1.2亿元。

  (二)为公众服务水平提高

  为方便全社会对测绘成果的了解和使用,开通了多个公共网站,在实现1:400万地图数据网上发布的基础上,已完成1:100万地图数据上网发布的技术准备。通过新闻媒介或互联网,及时向全社会发布了一些重要地理信息,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文件发布信息的做法,使社会能迅速了解成果信息,促进了测绘成果的广泛应用。这些网站建设和信息发布实现了测绘现势资料动态信息发布,使公众从不同角度对测绘有了全面认识,完善了基础地理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实现了地理数据分发、信息发布、资料数据内部管理及其他信息相互网上交换等功能。编制出版了各种电子地图,包括了各类行政区划、交通、旅游、商业网点等常等常规地图以及出租车分布、蔬菜网点分布等,为提高人民又化生活质量提供了服务。2001-2004年测绘系统累计向社会提供数字地形图64万幅,大地成果33.8万点,航摄像片213万片。

  卫星导航电子地图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已开发出覆盖我国大陆(除台湾、香港、澳门)31个省份的200个城市,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

国家测绘局信息化办公室